中日關係漸回暖 各層級頻互動

專家:防止「倒春寒」 交流增量同時更要提高質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2025年開年,中日關係展開新局面。時隔6年3個月,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第九次會議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代表團亦正在日本訪問。中日問題著名專家、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日關係在石破茂執政以來開始相向而行,特別是兩國領導人去年會晤後,出現回暖勢頭。可以預見,今後中日各層級對話交流還會進一步展開。日方期待通過對話交往在海產品、牛肉對華出口等問題上取得進展。但是,「中日之間長期存在歷史觀、釣魚島歸屬認知爭議等結構性矛盾,改善關係難以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潛藏暗流。要防止中日關係回暖過程中出現『倒春寒』。」未來中日交流在增加流量的同時,更要提高質量,不迴避兩國之間難點問題,開誠布公展開對話,解疑釋惑,增進合作。
「這一輪中日關係回暖,與石破茂執政後尋求穩定的日中關係有關。他在國內面臨『朝小野大』的不利局面和黨內右翼保守反華勢力牽制,在外部與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關係不睦。石破茂需要穩定日中關係,拉近和東盟的關係,強化對美外交地位,獲得外交成果,鞏固國內執政地位。改善日中關係也是日本對華友好人士的期待。」劉江永進一步分析說,中日之間長期存在歷史觀、釣魚島歸屬認知爭議等結構性矛盾,改善關係難以一蹴而就,甚至還潛藏暗流。例如,就在日本執政黨幹事長訪華期間的1月13、14日,日本又在石垣島大搞所謂「尖閣諸島開拓日」活動,紀念所謂日本佔有釣魚島130周年。這種製造和炒作虛假信息的倒行逆施,將嚴重誤導日本民眾對華認知,干擾中日相互信賴關係的建立。
美國因素影響中日關係
劉江永說,1月14日實際上是1895年日本伊藤博文內閣在甲午戰爭中通過秘密決議竊佔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島的釣魚島竊取日。1945年8月日本天皇和政府按受《波茨坦公告》,戰敗投降後,包括釣魚島內的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已從法理上歸還中國。「如果日方的相關虛假信息得不到常態化澄清,中日關係將難免遇到一些曲折和變數,甚至將面臨嚴峻挑戰。」
劉江永還指出,石破茂內閣雖然積極推動與中方開展對話並表示希望盡早訪華,但另一方面他仍在繼續貫徹岸田內閣的國家安全戰略和「自由開放的印太」地緣戰略。新年伊始,石破茂便出訪馬來西亞、印尼,並加強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海洋安全合作。這些也有針對中國的一面。石破茂預定今年2月訪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首次會談。若美日聯合聲明再度干預台灣問題,或將所謂「尖閣諸島」(釣魚島列島)納入《日美安全條約》第五條適用範圍,都可能對中美日關係造成嚴重消極影響,損害三國的國家利益。日本未來在中美之間是利用中美矛盾從中漁利,還是做一個平衡者或調停者,促進中美日關係相互改善,也將是影響中日關係的一個關鍵因素。
需坦誠對話 澄清爭議
劉江永強調,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石破茂內閣能否繼承承認侵略歷史的「村山談話」,嚴格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抵制安倍晉三、麻生太郎等右翼政客在歷史和台灣問題上的錯誤立場,將備受關注。另外,在釣魚島領土主權認知問題上,日本長期受虛假信息的影響,特別是近10多年來日本民意受到嚴重誤導,形成干擾中日關係改善的「暗礁」,需要中日雙方通過坦誠對話,澄清爭議。
劉江永還分析說,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穩定離不開日本政局穩定,而石破茂能否長期執政首先將取決於今年7月下旬在日本參議院選舉能否獲勝。另外,韓國面臨尹錫悅總統被拘的嚴重政治危機。這些因素也會影響今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能否在日本順利舉行。
聚焦實質問題 解疑釋惑
「中國樂見日本政局穩定和石破茂內閣改善對華關係的努力,也願意與日方展開各領域各層次的對話交流。」劉江永認為,未來中日交流在增加流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高質量,不迴避兩國之間的難點問題,通過耐心細緻的對話,擺事實講道理,聚焦實質問題,開誠布公地展開對話,解疑釋惑,增進合作。這樣也許才能找到中日民間感情改善的「路徑」,找到緩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近期中日互動
2024年12月25日
●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訪問北京。
2025年1月14日
●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第九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公明黨幹事長西田實仁率領的日本執政黨代表團到京參會。
2025年1月中旬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代表團訪問日本。期間,代表團將會見日本防衛省、自衛隊聯合參謀部領導,參訪有關軍事單位。
2025年1月15日
●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訪問中國。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