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美民間溝通 別讓特朗普野心得逞
何君堯 立法會議員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近來發表一系列「開疆拓土」的言論,包括吞併加拿大、收購格陵蘭島、取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等,令人咋舌,在國際社會引發軒然大波。然而,這些瘋狂言辭,不過是他一貫「虛張聲勢」的伎倆,意在向外界施壓。面對此咄咄逼人之勢,中國人民不僅要團結自強,更要努力搭建穩固的中美民間溝通橋樑,抵制政客信息操弄,化解誤會,尋求共識。
在當地時間本月7日的記者會上,特朗普宣稱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洲灣」,以彰顯美國在該地區的「主權」。連串言論,不僅讓國際社會感到荒唐,也引發外界對美國「擴張野心」的質疑。
特朗普言論讓相關國家頓感兵凶戰危,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當地時間周三透過電話向特朗普重申不會出售格陵蘭,並強調加強北極地區安全的重要性,丹麥願意承擔更大責任。巴拿馬方面較早前也對特朗普試圖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的言論表達了不滿。
特朗普的雙重標準在這些言論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特朗普建議將加拿大併入美國,卻在另一邊譴責俄羅斯因國家利益問題攻打烏克蘭及將克里米亞納入版圖。這種雙重標準的行為,不僅讓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大打折扣,也凸顯了他缺乏作為大國總統應有的格局與素質。無論是國際關係、法律還是政治層面,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都只會引發更大的不滿與矛盾。
特朗普的言論一定程度反映了美國政府的戰略意圖,未來他一定繼續舉起「美國優先」的旗幟,推動單邊主義政策。我國未來須保持警惕,並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堅定的決心,化挑戰為機遇。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將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推動全球合作與和平發展。
在面對特朗普及其他外部挑戰時,我國必須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積極應對新風險和新衝擊。無論是經濟領域的反制措施,還是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我國都能通過團結自強,捍衛好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然而,美國政府近年來拉攏西方一些國家挑起「情報戰」,對境外華裔及美國本國民眾施加壓力,對民間交流造成了嚴重阻礙。不過,中方對話與溝通的大門始終敞開,面對這種局面,我們須動腦筋從長遠角度出發,在尊重當地法律的前提下努力搭建穩固的民間溝通橋樑。民間交流是理解與合作的重要基石,不僅能化解偏見與誤解,還能在彼此之間建立信任與友誼。
筆者深信,美國人民同樣熱愛和平、追求發展,這與中國人民的願望並無二致。哪怕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針對性政策,我們也應以開放和積極的態度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推動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願理性與對話成為中美關係的主旋律,願全球人民共享和平與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