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作「加法」 負面清單作「減法」


商務部:中國將加大自主開放力度 不斷放寬市場准入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記者朱燁及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15日出席國新辦發布會表示,下一步中國將加大自主開放力度,不斷放寬市場准入。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特別是要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推廣工作,並將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提升引資政策的吸引力,通過自主開放來做負面清單的「減法」。
商務部將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做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法」。「商務部不斷深化與外資企業的常態化交流,今年會進一步強化外資企業服務保障,繼續利用好外資企業圓桌會等形式,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在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李詠箑說。
撐各自貿區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李詠箑透露,今年將通過高水平建設開放平台,擴大開放,吸引外資;繼續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因地制宜擴大改革任務授權,複製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的試點經驗,支持各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大開放測試。
隨着國際形勢的複雜多變,2025年的外貿前景呈現出複雜而多元的趨勢。技術的發展、關稅壁壘的影響等,都要求中國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尋求新的突破和深化。
專家:分享中國市場就是新發展格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認為,如果對外開放仍然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也就是利用別人的市場和資本來發展自己,那麼中國和世界的關係就可能會越來越緊張。反之,通過擴大內需,和世界共享中國的市場和需求,我們的發展對於世界來講才是機遇,才能實現共贏。「為世界發展提供動力、提供需求,並且分享中國的這個市場,就是我們提到的新發展格局。」
簽證便利促進世界與中國交往
張燕生特別提到,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是構建戰略互信,不僅要與「一帶一路」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南方市場等國家和地區構建戰略互信,更要與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強國以及鄰國建立戰略互信。其中一個關鍵政策是促進簽證便利,「通過航班的便利、人員往來的便利等各種方式,來促進世界和中國的人員交往」,讓全世界更容易來中國。
港可發揮「築橋疏路」作用
在內地持續擴大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郭寒冰對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重要窗口,亦在服務貿易上擁有許多優勢。比如其自由港政策以及高效的貿易物流體系,是國際商品進入內地的重要集散地。香港可以借助該政策的持久性和靈活性,讓外資企業便捷地對接中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整合。
郭寒冰指出,香港還是成熟且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通道。不少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未來利用香港國際化人才資源、完善的法律體系以及便捷的資訊獲取渠道,跨國企業將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市場,並進一步將業務向內地深度拓展,既對香港經濟帶來益處,也能讓香港持續發揮為內地「築橋疏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