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披露】初創創業參與率 嶺大生稱冠八大


教資會發表港大學年度「成績表」 中大近半學生獲實習機會
高等教育是香港重要的「金字招牌」,透過多樣化的表現指標進行評鑑監督,是維持及提升大學教與學質素的關鍵。負責向香港八所資助大學分配撥款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每三個年度均會與各大學簽署《大學問責協議》,並就八大的共通標準發布年度表現的「成績表」。香港文匯報深入分析各校問責協議的最新資料,發現在近年社會大力鼓勵的創新創業方面,嶺南大學有超過兩成本科生參與初創公司或創業,比率為八大中最高,最低的香港中文大學則少約20個百分點,只有2.7%學生參與,但同時,中大是實習機會最充分的大學,45.8%學生有相關體驗。至於非本地學習經驗,及參與服務學習的百分比,就以香港教育大學最高。●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大學問責協議》旨在提升資助大學的問責性及其表現透明度,其中載有各種表現指標,按大學的個別情況評估其表現。教資會近日發布了2023/2024年度的最新問責協議資料,香港文匯報針對各校促進學生多元學習機會的表現進行分析,發現在初創創業一環,嶺大有最多的22.6%學生參與,教大及香港浸會大學分別有約17%緊隨其後,但其餘5所大學相對較低,全部不足10%。
在實習經驗比率方面,中大排第一,教大及香港理工大學亦分別多於四成,最低的嶺大只有7.5%,其他4校則為兩三成不等。
服務學習回饋社會 教大最佳
在學期間離港出外交流、訪問、實習,參與學習團、體驗式學習及國際性活動等非本地學習經驗,均是大學生開拓視野的重要渠道。
協議顯示,八大在有關方面差距不算大,百分比最高的教大及港大有逾三成學生有機會參與非本地學習,較低的中大及科大亦有接近兩成。在透過服務學習回饋社會方面,教大有約三分之二學生參與,在八大中最為突出。(見表)
因應學生參與初創創業比率高企,嶺大在回應香港文匯報時表示,該校致力成為數字時代的文理融合型大學,有關指標反映嶺大的吸引力正與日俱增。
初創創業排名最低的中大解釋,該校一直致力促進及鼓勵學生創新創業,設有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幫助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產品,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近五年申請專利數目達到全港首位。大學亦會於每年舉辦「中大創新日」及「中大創業日」,展示師生校友的科研、創新及創業成果,及透過中大深圳研究院的眾創中心積極推動大學科研成果企業家培育。
在實習方面,中大表示,該校推出全港首創的校企合作教育計劃「在學·在職計劃」,為學生提供為期六至八個月、有學分及薪酬的全職實習工作機會,深受學生及僱主歡迎,合作企業夥伴亦逐年增加。
教大在學生參與服務學習、非本地學習經驗以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習經驗比率均為八大最高,該校表示,一直鼓勵學生參與經驗及服務學習,培育學生成為關心社會的人才,亦推動學生在海外及大灣區實習和體驗,以提升學生在教與學方面的體驗及發展,裝備學生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成長。
港生參與初創創業比率偏低
除個別大學外,本港大學生整體參與初創創業比率偏低。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香港初創企業發展目前始終仍是短板,今次數字反映大學能為學生提供相關機會不算太多,他希望各大學可以更積極推動外,教資會亦可從資助政策層面,為鼓勵學生參與初創初業的大學提供更多撥款,創造誘因營造更濃厚的「雙創」氛圍。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留意到,在非本地學習經驗中,八大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習比例偏低,認為近年很多內地知名企業積極為港生提供實習機會,建議大學加強宣傳,吸引更多學生參與。
在初創創業方面,他認為只靠大學鼓勵未必足夠,但可在中學階段讓更多學生體驗創業歷程,近年已有不少非牟利機構舉辦類似活動,希望各中學積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