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澤頤細說 阿sir武道館

●蕭澤頤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專訪,分享警察故事。
●蕭澤頤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專訪,分享警察故事。

●蕭澤頤大談大館趣事,逗得主持人譚志源(右)及江旻憓(左)不亦樂乎。
●蕭澤頤大談大館趣事,逗得主持人譚志源(右)及江旻憓(左)不亦樂乎。

馬會《駿步人生》足本閱讀
馬會《駿步人生》足本閱讀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受警長父親的薰陶,自小立志成為警察。1988年12月入職警隊、2021年6月晉升警務處處長,成為統領兩萬七千名警察的「一哥」。他說,做下屬要有勇氣表達意見,做上級要珍惜同袍的經驗,不該一言堂;互相尊重,才能有所貢獻。警隊一哥、特區政府武官之首,蕭澤頤和你分享他的人生「武道館」。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早前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細數加入警隊的抱負、當下警隊面對的挑戰,以至退休計劃等。訪問在有逾180年歷史,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活化而成的中環「大館」進行,並由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連同對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擔任客席主持人,與一哥暢談警察故事。

  蕭澤頤自小喜歡看警匪片,加上爸爸是警務人員,經常聽他說「警察故事」,耳濡目染,「感覺做警察很有意義,有正義感、英雄感。」啟發一哥加入警隊的蕭爸爸蕭漢澄,1953年加入警隊,至1987年退休前,任職警長。在兒子眼中,「爸爸非常勤力,很有正義感,喜歡幫人,性格率直。」

  蕭澤頤認為,不同的工作崗位夥拍不同下屬,自己每天都在學習。「他們(下屬)的經驗我未必有,要珍惜他們的經驗,即使是基層同事也有其才能所在……最重要是(他們願意)講給我們聽。」

  犯罪模式轉變 挑戰大不同

  過去數十年,一哥認為警隊工作宗旨沒有改變,只是面對的罪案及挑戰有所不同。他憶述,本港上世紀90年代經常發生持械行劫案,「當時收到哪裏有劫案,在車上已經要預先穿上避彈衣。」

  他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每年有逾9,000宗持械行劫案,但2023年僅97宗,是當年的1%;爆竊案由以往每年逾1.2萬宗,大幅減至2023年只有1,000宗;謀殺案每年有20、30宗,數字是世界最低地區之一。

  儘管如此,新罪案卻急速「冒起」。「投資騙案、網戀、假扮官員等;也有幾次是假扮我。」他指,2023年,本港有近四萬宗騙案,總損失涉及91.2億港元。

  感謝馬會支持 推防騙訊息

  一哥呼籲業界持份者及市民與警方合組「防騙鐵三角」,提高警覺。他稱,早於2014年警隊已推出「耆樂警訊」計劃(一個為55歲以上人士而設,宣揚防罪訊息的資訊平台),旨在培養有一定社會經驗的市民成為「防罪大使」,在預防騙案、推廣道路安全等方面增加宣傳。對此,他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40萬港元,向市民派發防騙錦囊,宣揚訊息。

  此外,保護動物意識隨着時代轉變也備受關注。警方2011年推出「動物守護計劃」,並透過「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舉行不同活動,馬會亦有參與其中,例如安排少年警訊參觀馬會轄下的公眾騎術學校、見習騎師學校及馬醫院,推廣善待動物信息。一哥特別感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840萬港元,支持警務處,於2024至2026開展「賽馬會『集大使 成大事』計劃」。

  猶記怪醫着病人不洗臉不洗澡

  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大館」,活化前是前中區警署的所在地,警署建築物在二戰前用作警察總部,戰後曾用作港島總區總部及中區警署,見證警隊發展。2008年香港賽馬會與特區政府公布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計劃,並展開保育及活化工作,及後於2018年正式向公眾開放。今日的「大館」,已成為香港的藝術文化地標、市民及遊客必到熱點。

  一哥讚揚活化大館是美事,表示對警務人員及市民都是個好去處。原來,蕭澤頤來訪大館,想起的是求診,當年這裏有間服務警隊及其家屬的診所,「那裡有位大家都封他『怪醫』的醫生。無論甚麼病痛,他通通叫你幾日不洗澡、不洗臉。」

  蕭澤頤定於今年4月1日退休。他與妻子認識之時,正是他加入警隊的初期,自此他就全心工作。他說另一半從沒有怨言,但他退休後首要是陪她去旅行。「太太很喜歡旅遊,我卻極少陪伴她。我很多地方也喜歡,單是內地,已有很多值得遊覽的名勝。平時公幹去得多,真正觀光幾乎沒有。」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