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港人港菜」用料新鮮 特色菜合本地口味

● 圖為「燒豬腩肉拼金衣鳳冠脆卷」。 作者供圖
● 圖為「燒豬腩肉拼金衣鳳冠脆卷」。 作者供圖

  在低碳減排的環保風潮下,不少名廚都強調自家食譜是運用本地食材製作而成,利用本地食材入廚不但能確保食材新鮮,而且更能彰顯本地文化的特色。日前,筆者正好有幸獲邀試吃一席「港人港菜」。

  「港人港菜」,顧名思義就是在香港「一本多元」的文化環境下,交匯碰撞而成的獨特菜式,這些菜式也多符合香港人的口味;除此之外,香港本地食材也是「港人港菜」的靈魂。

  席中有道「燒豬腩肉拼金衣鳳冠脆卷」,光看菜名大概只能猜得一二,所謂「燒豬腩肉」其實就是叉燒,不過這裏把坊間常用的豬脢頭改為豬腩肉。

  「拖地叉燒」美味又下飯

  豬脢頭肉是剔去骨頭的豬肩胛肉。這個部位肉質細嫩,肥瘦相間,只要不是烹得過火,基本不會難吃。而且,瘦又夾雜着脂肪的肉正好適度地保持了肉的油香,因此人們總愛用它來做叉燒、咕嚕肉等菜式。

  那為什麼這道菜偏要用豬腩肉呢?據主人家說是源於一個失誤。原來,席中所用的主要食材都是由主人家的農場和零售店提供。因為夥計失手把原作為「燒腩仔」的豬腩剁成塊狀,所以只好改變做法,改為當晚所見的「叉燒腩肉」。

  雖說這是個失誤,卻反造成了一個不錯的效果,其實昔日不少燒臘店都是以豬腩肉作叉燒,豬腩肉油脂豐富、熱量十足,很適合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階層。豐腴的脂肪配上香濃的叉燒醬料更是「配飯神器」,一口豬腩一口飯,既飽肚又美味。在元朗,就有食店用「肥到拖地」的豬腩肉做叉燒,並命名為「拖地叉燒」,形象鮮明獨特。另外,我還曾經吃過一種用黑糖做的叉燒腩肉,味道也很不錯。

  爽脆雞冠搭配香菇腐皮

  至於「金衣鳳冠脆卷」,字面看有點難理解是什麼,這其實是加入了「雞冠」的「炸腐皮卷」。

  年輕人應該沒幾個吃過雞冠,乍聞這道菜時會表現得有點抗拒。事實上,雞冠富含膠原蛋白和維生素E等營養,是女士們一直追求的「美容補品」。事實上,雞冠的本味很淡,加上口感爽脆,與菇菌為主要食材的腐皮卷挺搭。

  中國人常言:「無雞不成宴。」雞,永遠是席中的主角,除了「金衣鳳冠脆卷」外,當晚自然也試了不少「雞」的菜式,像「太史雞絲花膠仿蛇羹」、「葱油脆皮芝麻皇健雞」、「三杯醬焗杏鮑菰雞架」等。這些都是由本地飼養的雞隻烹調,食材本身已經很新鮮,加上廚師有心思的搭配,味道更是不錯。

  席上還有一道龍躉,也是頗有說頭,留待日後慢慢說⋯⋯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