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倡港打造綠色金屬交易中心

●明天更好基金提出要把香港打造為「綠色金融和關鍵礦產全球交易中心」。左一為行政總裁鄧淑德、右一為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左二至左四為明天更好基金理事陳婉珊、龐超貽和梁嘉彰。香港文匯報記者周紹基  攝
●明天更好基金提出要把香港打造為「綠色金融和關鍵礦產全球交易中心」。左一為行政總裁鄧淑德、右一為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左二至左四為明天更好基金理事陳婉珊、龐超貽和梁嘉彰。香港文匯報記者周紹基 攝

  明天更好基金:爭奪主導權 制定全球交易規範與標準

  明天更好基金發表研究報告,提出要把香港打造為「綠色金融和關鍵礦產全球交易中心」,以爭奪制定綠色金屬全球交易規範與標準的主導權。研究認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既有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也符合國家戰略,有利於促進區域合作。明天更好基金理事龐超貽昨指出,香港可聚焦於綠色金屬、碳排放權等交易,由於相關產品需要相當嚴格的標準與認證,而香港在認證與法律規範上卻是強項,故相信本港有機會爭取到國際部分交易在港進行。●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去年的施政報告指出,金屬和礦產等大宗商品佔全球航運交易量一半以上,船東和大宗商品交易商是航線和海運服務的主要使用者,吸引他們聚於香港運作,可帶動海運服務,並推動期貨對沖等金融和專業服務,有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若能吸引更多的海內外企業落戶香港,有助構建本港的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

  明天更好基金委託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對上述業務的發展前景進行研究,經歷時9個月的研究,昨日發表名為「基於產業需求發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場的策略及建議」。報告指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亦為國家搶佔科技競爭與未來發展制高點提供支撐。

  鞏固港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從發展的角度看,發展大宗商品市場可為本港打造經濟的新增長點,也有利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的地位,同時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研究特別強調,香港應汲取過往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成效不彰的教訓,既要發揮香港既有優勢,更要關注發展大宗商品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避免重犯過於關注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屬性導向的過失。

  發揮ESG優勢 助內地大宗商品企業

  研究指出,品類選擇是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關鍵,建議錨定三大品類:首先,「綠色」轉型已是全球共識,清潔能源技術的廣泛部署令「綠色金屬」(泛指用綠色技術生產的金屬)需求增加,這應成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第一考慮。第二,香港及大灣區內城市內有很多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相當多的關鍵金屬、大宗原材料與先進材料。第三,中國在「一帶一路」夥伴關係成員國的基建投資,對有色、鋼鐵、建材、基礎化工等材料,有大量的需求,這亦可成為本港未來發展重點。

  事實上,中國一直是全球金屬消費增長的推手,因此,內地大宗商品進出口排名靠前的品類,亦可以成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的考慮範圍。

  報告最後建議,本港應發展「綠色金屬」和關鍵礦產全球交易中心,包括設立戰略投資基金積極參與綠色金屬和關鍵礦產的全球投資;吸引全球礦產企業在港設辦事處;借力區塊鏈技術建立數字倉單平台,並推動平台與商業銀行系統對接。

  同時,香港亦要完善其物流生態,推動本地倉儲交易空間的擴容增量;同時應發揮香港ESG優勢,協助內地大宗商品企業能滿足ESG規定「走出去」;並引入更多礦業專才來港。

  報告建議本港要加強與浙江、上海等大宗商品市場的聯繫,推動協同發展;發揮香港在國際航運基礎設施、航運網路、航運服務等優勢,打造香港—浙江大宗商品的航運通道等。

  另外,本港也需要爭取國家給予支持,包括支持以香港為主導制定綠色金屬的大宗商品交易規範與標準;支持複製互聯互通模式,打造「商品通」;支持香港銀行機構,特別是中資大型銀行建立國際一流金庫,為香港黃金交易、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提供配套倉儲交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