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程序激活土地市場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近年本港賣地收入不似預期,財政受壓,對未來基建和土地發展構成一定影響。發展商近年投地雖抱觀望態度,仍以不同渠道為本港未來發展「鋪路」,例如聯同政黨舉辦論壇向政府建言獻策、簽署意向書以支持和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反映業界參與本港未來建設的熱誠並無減退。最近政界有意見指出,如發展審批程序不簡化,憂慮最後會令本港發展商投入的積極性降低,或影響北都區的發展。
政府公布本財政年度最後一季賣地計劃,招標土地僅一幅位於東涌的住宅用地。該幅用地曾於2023年流標,發展局表示,經考慮市場環境和發展商的意見,認為現時是推出用地的合適時間。然而,即使是次東涌住宅用地招標成功,庫房進賬只是微不足道,皆因目前已知的賣地收入僅有40多億元,遠遠落後於去年提及約330億元的目標。
土地市場持續吹淡風,從政府角度來看,發展商投地較為保守的主因,是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影響。不過,審慎投地的背後,其實另有原因。業界一直對當局有兩大投訴,包括(一)發展程序繁複冗長:近年政府持續檢視和優化審批程序,惟業界指出有關流程繁多,例如部門之間的行政程序複雜,大減發展商投地意慾。(二)周邊用地規劃朝令夕改:業界以白石角站發展為例,政府當局早前曾提出周邊土地用作發展公營房屋,其後忽然又改為發展私營房屋。這些種種不確定性,削弱業界投地發展的信心。
展望將來,當局應多聆聽業界的意見,並着手進一步優化相關審批程序,避免發展被拖後腿。當局亦應考慮賣地的合適時間,並可為發展商提供優惠,例如地價分期收取等;探討恢復公開土地拍賣,與現時的招標制度雙軌並行等。事實上,不少意見認為,當局可探討設立「White Zone」以建立土地儲備,使本港的土地用途更靈活,配合未來發展需要,在多管齊下,必能推動業界積極參與,加快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