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議/香港海濱規劃與旅遊策略\胡恩威

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濱資源,維港夜景更被日本「夜景觀光Convention Bureau」評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維港是香港最重要的城市景觀名片,海濱規劃需要利用這個優勢,提升旅客體驗,但目前維港海濱的設施基本上只是一些座位以及遮雨結構,缺乏旅遊業所需的商業及餐飲配套。
現時的海濱規劃主要由道路主導,並沒有配合城市海濱景觀的規劃模式,有些人認為是因為維港海濱發展受到《保護海港條例》所限,其實條例並不是鐵板一塊,它是有一定的彈性。
影響海濱規劃其中一個因素是,香港的城市規劃基本上是汽車運輸主導規劃,並沒有更宏觀的規劃,路政署、運輸署、土木工程拓展署、規劃署等主要工程和規劃部門,着重的是道路基建工程,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導致未能創造更多為旅客帶來獨特旅遊體驗的公共空間。
打造更佳的海濱文旅體驗
海濱規劃也是以道路為核心布局,東區走廊、中環灣仔繞道、干諾道西天橋,沿海旁由柴灣一直到堅尼地城,沒有一套整全文化旅遊規劃格局。東區走廊的橋蠆由銅鑼灣一直延伸到柴灣,要發展東區走廊下的海濱曾經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在發展局的統籌下,位於北角和富中心對出的東岸板道西段將於春節前全面開放予公眾享用,由北角至鰂魚涌的東岸板道亦會於今年下半年陸續開放。
因此,政府需要加強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規劃視野,改變由路政署和運輸署主導香港整體規劃的格局,改變由不同部門各自為政進行規劃。
香港只有大量為汽車而設的規劃。行人和單車這些規劃沒有任何規劃指引,整體規劃都是根據汽車為主導,這是很奇怪的規劃,因為香港島道路窄,應該開發更多非汽車型的運輸,包括步行徑和單車徑等,但是完全欠奉。
而海濱工程由鰂魚涌公園開始,沿東岸公園、灣仔臨時海濱花園、中西區海濱長廊,一直延伸至中山紀念公園,當中一些工程欠缺功能性,例如缺少餐飲空間等配套,未能令海濱旅遊經驗更為豐富。現在海濱長廊的洗手間、運動設施,以至餐飲配套缺乏真正的規劃。大家到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海濱長廊的公共空間均已經有一個規劃格局。深圳鹽田海濱棧道,全長19.5公里,途經多個濱海景點的徒步路線,沿途有自助圖書館、沙灘樂園、水上玩樂設施、釣魚活動、海鮮食街等多元化的布局。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需要作出統整。發展局轄下的海濱事務委員會,就海濱的規劃、設計、管理及其他相關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委員會設有三個有關海濱發展專責的小組,分別是「港島區海濱發展專責小組」、「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九龍、荃灣及葵青海濱發展專責小組」,在推展海濱發展項目時,向持份者提供意見及指引。2020年政府預留65億元的專項撥款,由海濱事務委員會推動13個重點項目;計劃在2028年前把現時25公里長的海濱長廊增至34公里,以及增加35公頃的休憩用地。
隸屬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的市區重建局(URA),是新加坡政府負責城市規劃和市區重建的法定機構。新加坡是島國,擁有海濱資源。濱海灣(Marina Bay)的旅遊景點和商業空間是URA其中一個成功發展項目。新加坡在海濱規劃中設置了大量的綠化空間和公園,例如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內的雲霧森林(Cloud Forest)和花穹(Flower Dome)溫室花園。
URA目前進行兩個主要海濱研究。第一是大南部海濱發展(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這個長期規劃項目,面積達1000公頃,2019年開始研究。將目前位於市中心的貨櫃碼頭搬遷至較偏遠的大士(Tuas),釋放市中心的土地資源作其他用途。第二是「長島」計劃,在東海岸填海造島,名為「長島」(Long Island),佔地約800公頃,主要用於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威脅。相關技術研究於2024年初開始,預計為期5年,填海新增的土地可以用來興建住宅、發展服務和娛樂設施。
強化海濱事務委員會職能
海濱事務委員會曾舉行一系列公眾參與活動,包括集思會和問卷調查,以收集市民意見向政府反映。但委員會基本上缺乏調研和深度分析的能力,委員會作為諮詢組織也無法實質參與規劃,真正主導的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路政署等部門的工程師。然而,香港工程師一般缺乏真正人文規劃的訓練,大多只是以土木工程師身份去策劃興建工程,這或許也是香港海濱在過去20年變得非常之沉悶、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相對於香港,大家看到深圳、上海和新加坡的規劃有明顯的分別。即使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對於如何處理海上文旅體驗的規劃有一定見解,卻因為其諮詢組織性質而處於被動狀態。所以香港需要在海濱規劃上銳意改革,改變由道路主導的規劃模式,制定能充分發揮維港優勢的策略,打造更佳的海濱文旅體驗。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