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講堂】製人類細胞圖譜 啟發新藥物研究

●人類細胞圖譜計劃(Human Cell Atlas)如同「人體的地圖」。網上圖片
●人類細胞圖譜計劃(Human Cell Atlas)如同「人體的地圖」。網上圖片

●在1900年代,顯微鏡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人員就利用外貌、形狀來將細胞分類。 網上圖片
●在1900年代,顯微鏡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人員就利用外貌、形狀來將細胞分類。 網上圖片

  想要深入認識一樣東西,首先要依照一定標準區分它的不同形態,人體中有各種各樣的細胞,各有不同的形態和功能,將相似的細胞分類在一起,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新的生物現象、說明背後的機制,甚至為醫學治療找出適合的細胞對象,因此有很多實際的好處。那麼我們如何將細胞分類呢?今次就和大家探索一下。

  研究人員經常運用數學模型來檢視物種不同階段多個國家在2016年啟動了人類細胞圖譜計劃(Human Cell Atlas):截至目前為止,已從超過11,000位參加者身上,分析了九千多萬個細胞去製作18個不同的圖譜,並發表了超過440個研究。

  細胞分類標準隨科技水平變化

  不過,這些圖譜研究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問題:當我們要把相似的細胞歸類在一起的時候,怎樣才算是相似?又是以什麼標準界定?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不同時代可能有不同的分類標準,隨着我們的科技發展而改變。

  比如,在1900年代,顯微鏡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因此研究人員就利用外貌、形狀來將細胞分類。當時就把一些常見的星形腦細胞歸類為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然而當我們進入分子生物學的年代後,科學家們開始運用各種生化分子來將細胞分類,在這個時期星形膠質細胞就變成了生產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的細胞;2009年發表了單細胞核糖核酸排序技術,可以找出細胞的核糖核酸成分,再利用核糖核酸來作為特定細胞的定義。

  但是這些技術好像忽略了細胞重要的一面——它們的功能。單從星形膠質細胞的外貌或核糖核酸排序,我們不一定能夠清楚整理出它們在身體中所擔任的角色。有科學家認為,最合理為細胞分類的方法,應該是依從它們的功能,甚至它們應對外來改變的反應。可惜的是,要詳細記錄、推斷細胞的功能與反應並不簡單。

  以神經細胞為例,它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適地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但原來許多不同的神經細胞都會放出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令整個情況變得複雜;而且細胞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要詳細記錄下來會頗花時間。

  細胞分類的研究,已經為我們帶來了正面的成果,如10年前研究人員預計老鼠的視網膜中大概有65種細胞,及後核糖核酸排序的分析卻指出至少有130種,幫助我們發現了一些較稀有的細胞種類。

  揭腸道細胞與肺部細胞結構相似

  亦有研究團隊本來在開發專門針對某種肺部細胞的肺病藥物,其後經由細胞圖譜發現,在腸道中某些細胞與肺部細胞有相類的結構,因而推斷這種藥物也能治療腸道發炎,如果沒有細胞圖譜,研究人員不會那麼容易察覺兩者的關聯。

  小結

  細胞分類,原來是個複雜的問題。更有科學家指出,細胞會隨時間而發展,因此要為細胞分類可能不止需要考慮它現在的形態,還需留意它過去和未來的狀況。不管有多複雜,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們能夠整合出人體較詳細的圖譜,好讓我們更深入認識自己的身體。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