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藝術還是要產能?

●轉型中的大芬村設有眾多繪畫工作坊。
●轉型中的大芬村設有眾多繪畫工作坊。

●原創畫家蔡楚升 受訪者供圖
●原創畫家蔡楚升 受訪者供圖

  儘管大芬村的原創畫家們,均擔心AI的介入會令到自己在商業畫市場受挫。但受訪者們均認為,AI固然強大,但畫家手繪的溫度與個性是AI無法學習和超越的。因此市場的手工繪畫價值認知與畫家自身的市場定位尤為重要。如何平衡原創與AI創作之間的關係,是這些畫家們都在思考的問題。

  引AI入大芬村的周奇認為,AI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共情和服務方面,人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取代。畫家柯明澤也認為原創市場很難被AI替代。他舉例說,香港社會經濟技術發達,但人工的價值和成本依然得到體現。作為原創畫家,他在繪畫時更注重享受過程,而非將其視為工作。

  在大芬村居住超過30年的資深原創畫家蔡楚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AI與傳統創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AI生成的作品缺乏情感和靈性,顯得較為機械;而傳統創作則融入了畫家的個人情感和思想,常常與書法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性。」

  畫商賀克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亦強調,AI在技法上或許不遜色,卻缺乏手工畫的獨特個性和情感溫度。賀克認為,手工畫作為藝術品,其收藏價值在於歲月的沉澱和獨特風格的傳承。每個時代的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而AI並不具備這種對時代風格的理解和把握。然而,在裝飾畫領域,由於個性特徵不明顯,AI取代手工畫或許是市場的一種趨勢。

  AI與傳統創作可融合共存

  「現在的大芬村,至少有上千人在做原創。」周峰曾是大芬美術產業協會的名譽會長,他表示,大芬村轉型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代工廠」的高峰停留在2008年。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接踵而至,歐美國家收緊了口袋,大芬的訂單量驟然跌落,不少人紛紛尋求出路,「以前我們的客戶是外國的,需要的是名畫複製品,進入第二階段後,我們的客戶是中國的,來自地產、會所、酒店等。」周峰表示,噴繪畫成本更低,代替手工油畫成為市場新流行。

  這意味着大芬村自近20年前便已開始從藝術向工業轉型,因此AI的引入,並不被大芬村的工作室所排斥。

  蔡楚升認為,AI與傳統創作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存。他提出,畫家可以利用AI生成的作品作為基礎,再進行二次創作,從而為作品賦予更多的情感,同時提高創作效率。

  柯明澤則指出,AI在來錢快、效果好的商業畫方面應用更多。未來的大芬村應該既有堅守原創的市場,也有借助技術實現的商業化量產市場。

  「AI的高效和便捷使產品在數據開發上更具優勢,大芬應該變成一個大視覺產業的中心,這樣就能極大地提升大芬品牌未來增值的潛力。AI技術,特別是AI的視頻技術多方面多場景的應用,對於大芬整個藝術生態的激發將是巨大的。」周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