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感染力

  羅文華 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

  「震撼力和能量感」,這是我在去年9月出席中大校友鄧民亮博士(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個介紹雕塑講座後的對雕塑藝術的感覺。

  雕塑的古典主義實體,追求理想化的人體比例和對稱,重塑古代的神蘊,與聖經主題結合。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被譽為文藝復興的高峰代表作。這座雕像不僅揭示出對人體比例和解剖的突破理解,還能靈活地加以誇張,以強化視覺效應,展現了文藝復興雕塑對於理想人體的追求,充分反映其時代特徵。

  雕塑真實主義和情節呈現,追求真實感,精確刻畫細膩的人物特徵、表情、情感,衣物被鋪,不同物件的質地。貝尼尼創建了巴洛克的「動態」藝術風格,展現的人物永不處於靜止或休息狀態,這是處於運動狀態下,雕塑家要捕捉一個偶然視覺,但又極端緊張的時刻,讓雕塑中的人物靜止在一個不穩定的、充滿動態的平衡當中。貝尼尼的「大衛」,捕捉了大衛正在投出石頭,攻擊巨人歌利亞的一刻,充滿強力。他以深遽眉目,配合扭動的身體,刻畫出一切蓄勢待發的動作,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與力量爆發。

  巴洛克式時期的雕塑所展現的獨特風格和特點,包括動感和戲劇性、裝飾性和華麗性、對比和強烈的光影效果、光線的不同組合創造出開放性的空間,以及宏偉和壯麗的尺度。

  羅丹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他的作品強調情感、力量和動態,捕捉人類的內在世界和情感體驗,創作開創了現代雕塑方向。他的作品對於現代雕塑產生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是《沉思者》 :一個男子坐在岩石上,以深沉思慮的姿態,表達人類思考和哲學思想的力量。

  我上了藝術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