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乙中鋒勾起美好回憶

  鄭兆聰 前香港足球先生、NOW Sports主持

  上周末英格蘭足總盃賽事,小弟有幸參與旁述工作。根據賽程安排,大部分英超隊伍包括利物浦、車路士、曼城及紐卡素等,面對低組別球隊兼有主場之利,造就大多數比賽都出現正路賽果。只有賓福特主場敗於英冠普利茅夫腳下最令人意外,當然賓福特此役,也輪換了大量球員。

  今屆英足盃第3圈不設重賽,安排一場過決勝,和波要加時,然後射12碼。熱刺作客面對非聯賽球隊譚禾夫,要踢到加時才能夠贏波晉級,同樣令人跌眼鏡。比賽球場太細,而且用仿真草,多少影響到熱刺發揮。值得一提的是比賽不設視像裁判(VAR),球證對很多有爭議的犯規都判了12碼,而在射12碼過程中,出現多次門將沒有跟例企在白界線上,有很多偷步郁腳場景,惟在沒有VAR情況,最終都成功偷雞。

  今輪英足盃,個人旁述兩場都有英乙球隊。該些球隊的特點同樣是球員技術粗糙,技術欠平均,同樣起用高大中鋒,經常直接吊球入禁區,或靠死球角球,用簡單方法創造攻門機會。令我想起90年代球員時期,當時香港引入很多英國外援,身材高大的中鋒或中堅佔大多數,包括在香港取得成功的譚拔士,來港前在英國也是踢低組別球隊。這批外援多數頭槌好過腳下功夫,曾經在香港球壇叱咤風雲。雖然這類球員在現代戰術已經不合時宜,卻令我勾起不少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