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應用項目年內料上太空站

  與內地合研碳排放探測儀 助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太空站是中國覆蓋太空科學相關學科領域最全、在軌支撐能力最強,且兼備有人參與和上下行運輸等獨特優勢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建成兩年以來,太空站已在軌進行180餘項科學與應用項目,從水稻種子到太空站斑馬魚,都產出系列原創性、前沿性、創新性的進展與成果。

  記者從中國太空站太空應用系統科學與應用進展情況介紹會獲悉,高分辨率溫室氣體點源探測項目有望在年內升空,這將成為香港科學家參與太空站的首個空間應用科研項目,這項研究將助力包括大灣區綠色減排事業,為中國的雙碳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中國科學院太空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應用發展室副主任巴金在受訪時表示,高分辨率溫室氣體點源探測項目中,香港科技大學科研團隊提出設想,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合作研發出高分辨率溫室氣體點源探測儀。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已完成立項,相信不久後有望上行至太空站進行實驗。

  為中國雙碳建設提供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此前介紹,該探測儀將對全球中低緯度範圍內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熱點進行監測,提供發電廠、煤礦、垃圾堆填區等設施範圍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濃度。研究團隊將應用這些數據反演近實時的碳排放通量,為重點排放源的碳監測、報告和核查提供可靠準確高頻次的數據,為決策者提供定量信息以制訂有效的減碳措施,及幫助評估減碳措施的成效。該項目將為中國的雙碳(碳達峰、碳中和)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數據,也將服務眾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協助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大灣區是中國科技發展非常重要的區域,香港有着深厚的科學教育背景以及很多著名高校。」巴金說,歡迎香港科研人員加入到整個太空站科學應用的大隊伍中來。太空應用系統每年都會發布太空站科學應用項目指南,向全國乃至全球公開科研項目機會,前期已有香港相關高校參與指南申報並得到一些立項支持。「我們希望,香港參與太空站太空科學應用項目,能夠形成一個長效機制。未來,隨着香港地區參與越來越多,有望能夠形成更加集群的地域優勢,促進讓整個大灣區的太空科技發展更上一個台階。」巴金表示。

  太空站將穩定運行十年以上

  太空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近地太空研究設施,計劃在軌穩定運行十年以上,為開展高水平太空科學與應用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是中國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重要創新驅動力。據介紹,中國太空站未來十年將充分發揮平台優勢,圍繞重大科技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凝煉科學目標,匯聚不同學科領域的智慧與力量,分批組織實施體系化的科學與應用研究、技術試驗,以及打破傳統學科界限藩籬、組織跨領域與多學科的深度交叉合作研究,持續產出重大科技成果並加速轉化應用,促進科技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