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轉廢為能設施I·PARK1料年底啟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廢物處理是現代社會重要環境議題。香港正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PARK1),預期今年底便可投入運作;環保署亦剛於上月招標建設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 (I·PARK2)。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發表網誌指出,不少市民誤解政府未來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不再推動減廢回收。他強調,政府不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並會持續推動減廢回收,並指回收再造與轉廢為能可形成互補關係的廢物處理系統,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利用。
謝展寰指出,今屆政府雖投入前所未有力度推行源頭減少廢物,扭轉多年來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局面;今年更再接再厲提出修訂《產品環保責任條例》,推動源頭減廢,惟像全球其他城市一樣,香港仍有大量被棄置的廢物需要處理。
不計成本回收 也會影響環境
他指出,廢物回收再造可減少資源浪費,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處理廢物較堆填更環保,而回收再造的核心理念就是將廢物轉化為可用物料產品。但回收再造於現實操作中,其成本或因多種因素而變得昂貴,甚至不可持續,對環境的影響也會更高,「例如發泡膠密度很低,收集和運輸成本高,回收後還需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成本可高達數萬元一噸,且會釋放有害氣體。」
謝展寰提到,某些再生材料缺乏用途和市場,價值很低,回收成本大於其經濟收益,且技術上亦非所有廢物都適合回收,「混合材料、受污染的廢物及低質量塑膠等,往往難以回收利用。在這情況下,焚燒發電可以是更佳的廢物處理方案。」
轉廢為能在環保具多重優勢
他表示,「轉廢為能」是一種通過焚燒來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的廢物處理技術。隨着技術進步,現代轉廢為能設施在環保方面已有多重優勢,包括減少垃圾填埋,節省土地資源等,是一種更高效的廢物處理方式;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填埋,是國際間普遍認可的一種減碳做法;以及可提供可持續的能源來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外,焚燒後的爐渣可以用於生產建築材料,而金屬等殘餘物也可以進一步回收再造,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利用。
「由此可見,回收再造與轉廢為能可以形成一個互補關係的廢物處理系統。」他說,對於金屬、紙張,高價值塑料等高價值、易回收材料,回收再造不論在經濟及環境效益上均是更佳選擇,無需政府補貼之餘,還可以創造高價值,帶來盈利。至於不可回收或回收成本過高的廢物,轉廢為能便是一種更佳的處理方式,但香港僅屬起步階段,謝展寰指特區政府會不斷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
他續說,當香港第一座轉廢為能設施投入運作後,屆時便可為廢物回收定下一個基準,經濟和環境效益高於這個基準的回收才會是有價值的選項;而在回收再造方面,技術和創新可以增加經濟和環境效益,讓以往低價值的回收物料成為高增值的回收物料,無需政府補貼之餘,還可以創造高價值,帶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