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開年中國經濟──新質生產力熱潮湧動
元旦剛過,重慶賽力斯超級工廠內熱火朝天。自動化生產線快速運轉,超3,000台機器人智能協同。工廠總經理曹楠說,當前正處於持續不間斷生產狀態,這裏下線的問界M9,大定已突破20萬輛。
得益於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協同,重慶「車圈」創新提速,預計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超150萬輛。
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經濟運行面臨挑戰,但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以創新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中國經濟始終穩步向前,動能轉換、結構升級步伐穩健。
夯實基礎,產業鏈正迎來更多突破。
前不久,時速400公里的CR450動車組樣車亮相。首創採用永磁牽引電機,突破了全要素輕量化、減震降噪等一系列技術,全球最快高鐵列車的背後,是創新跑出「加速度」。
看重點行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連續21個月保持在30%以上,引領支撐作用不斷加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看融合趨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超過457萬家,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35萬億元,數字化普及為產業發展賦能,為創新提速。
1月2日,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在上海化工區開工,預計2025年底建成,上海港有望加注「第一口」本地產綠色甲醇。
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搬上生產線
安徽舉行2025年第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開工重大項目622個,投向新興產業項目佔比55.3%;布局商業航天,衛星超級工廠多個配套項目在海南文昌集中開工……步入新一年,各地重點項目爭相「起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下區域和產業發展的着力點。」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以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整個產業體系的競爭力,中國經濟進一步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力。
「樓上樓下,成果轉化。」在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樓上的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研究,樓下的創業人員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驗證。一棟樓裏就能實現創新研發「從0到1」,成果轉化「從1到N」。
眼下,一個個類似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正在多地建設、完善。「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後轉化」「先使用後付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搬上生產線。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