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現「以貓代蛇」 生肖動物存爭議?

  隨着2025年蛇年的到來,湖南新化維山古墓壁畫中的「十二生肖圖」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本是蛇的位置竟然被貓所取代,且壁畫中的十二生肖排列順序為猴、豬、雞、虎、馬、羊、狗、貓、牛、龍、鼠、兔,與現代的排列順序截然不同。

  維山古墓壁畫中的這種「以貓代蛇」的現象,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有人調侃「屬蛇的天塌了」,也有人表示羨慕「屬貓」。

  十二生肖的雛形可能起源於圖騰崇拜和動物崇拜,古人崇拜那些生命力強的動物,如蛇、兔子和老鼠等。在戰國時代至西漢時期的內蒙古陰山北麓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石上,發現了刻有十二生肖圖像,說明先秦時代已有十二生肖。1975年,湖北睡虎地發現的一批秦代竹簡中,《日書》一篇就有十二生肖的記載,但其中有些叫法與現在不同,且有鹿而無龍。

  到了東漢時期,王充《論衡·物勢》中提到的十二生肖已與現在說法相同。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大部分時期,人們往往把動物類統稱為「禽」,東漢學者王充所著《論衡·物勢篇》裏講到四相與十二生肖時說「以四獸驗之,十二辰之禽效之」,這「十二辰之禽」就是十二生肖。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對十二生肖名稱的提法也開始多了起來。隋代王度在《古鏡記》中描述對銅鏡鑄文中十二生肖圖案時將十二生肖稱為「十二辰畜」。唐代《事始》一書中又有了「十二獸」的說法。

  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以屬相計算年齡的習俗,《北周書》中記載宇文護之母給其兒子的書信中就有「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第二屬兔,汝身屬蛇」之說。

  對於維山古墓壁畫中「以貓代蛇」的現象,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歷史系主任謝一峰指,歷史上並不存在「十二生肖短暫地出現過貓」的情況。這幅壁畫位於華夏文明邊緣地帶,其「以貓代蛇」只是地方性的特例,並非廣泛流傳的習俗。

  十二生肖實際上是用來對應十二地支的,動物種類並非最重要,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蟲」、「鹿」等動物,甚至「水」、「火」、「玉石」等非動物元素。在唐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中,仍然使用蛇作為代表。「以貓代蛇」更多地反映了當地文化的特殊性,並非普遍現象。

  ●文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