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制定方案 跟進回流就醫問題

  管浩鳴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有關削減移民海外港人回流享受醫療福利的議題,近日在社會上引發較大的爭議。面對千億財赤,社會關注本地公營醫療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市民對公共醫療服務需求不斷上升,提出這一議題以保障絕大多數本地居民的福祉,具有合理性。雖然現階段處理削減移民海外港人回流享受醫療福利的問題,仍然存在許多複雜的因素,但政府仍須正視社會的呼聲,着眼長遠,積極研究探索解決方案。

  維持優質高效醫療體系

  香港醫療水平世界一流,先進的醫療技術、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團隊,以及收費低廉、高效的公營醫療衞生體系,讓所有居民在不須額外醫療供款下,可以享有97%的醫療資助,讓香港成為全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而且,香港還是在簡單低稅率政策之下,達至這一成果,殊不容易,是香港優勢的重要體現。

  不過,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長者在全港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持續增長,公共醫療的需求不斷增加,醫療成本也在持續上升。政府用於公共醫療衞生的財政支出也在持續增加,香港能否長久地維持目前的優質醫療體系,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輿論不時提出,必須改革香港的公共醫療體系,以保障香港優質高效的公共醫療體系。在不提高稅率、不改變簡單低稅制的優勢,同時也應盡量避免令納稅人增加負擔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善用現有資源,無疑是改革的重點方向。

  移民海外港人回流香港,享用公共醫療服務的問題,也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引起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要求本地公共資源優先服務於本地居民,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原則。對一部分因各種原因選擇移民海外的本地居民,是否仍可繼續享有各種社會福利,包括低廉的公共醫療服務提出質疑,也在情理之中,有其合理性。

  回流醫病要「用者自付」

  移民海外的港人,繼續以低廉價格享用本港公共醫療服務,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令有需要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的本地居民,輪候就診的時間變得更長,也令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增加,對公共醫療服務質素構成影響,同時對公共醫療衞生的支出構成壓力,對市民和對納稅人造成不公。

  削減移民海外港人的醫療福利,並不意味着不為這部分人士提供醫療服務,只不過是要求他們依照「用者自付」的原則,承擔起個人所需的醫療服務費用。他們仍然可以透過公立醫院或私家醫院接受所需的醫療服務。

  香港是移民城市,既有在本港出生長大的居民移居他方,也有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港落地生根。在政府財政充裕的情況下,仍有條件盡可能地作出寬鬆處理,允許持有身份證人士都能享用公共醫療福利。不過,在財政赤字高企,須全面緊縮各項公共開支,同時又在香港公共醫療體系面對長遠發展的困局之下,不加區別地讓移民海外的港人享有醫療福利,就顯得過於慷慨,難怪社會對此提出質疑。

  以目前的情況看,要推動落實削減移民海外港人回港醫療福利,無疑是一項十分複雜的改革,涉及法律、行政等多方面問題,難度很大。不過,從香港社會發展的長遠着想,從維繫優質高效的公共醫療體系的長遠目標着想,政府不應迴避這一問題,應積極研究探索,尋找妥善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