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者揭兩種鳳頭鸚鵡關鍵遺傳特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生態學家近日在兩項研究中運用基因組分析技術,首次對兩種外形相似且具標誌性的鳳頭鸚鵡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研究,揭示了牠們的關鍵遺傳特性;牠們包括大葵花鳳頭鸚鵡,以及全球僅存2,000隻的極度瀕危物種小葵花鳳頭鸚鵡。這些研究不僅重塑大眾對這些物種的理解,還為保育策略提供新方向,研究結果最近已分別在科學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和《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發表。

  特里頓鳳頭鸚鵡最初被視為與大葵花鳳頭鸚鵡不同的物種,但由於兩者外觀相似,在過去一世紀一直被視為分布於澳洲和新幾內亞的同一物種。團隊透過尖端的基因組分析技術證實,特里頓鳳頭鸚鵡為獨立的物種,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而大葵花鳳頭鸚鵡的分布範圍只限於澳洲及新幾內亞南部的小部分地區。

  此研究的主要作者、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鳳頭鸚鵡專家Arthur SANDS表示,確認特里頓鳳頭鸚鵡和大葵花鳳頭鸚鵡為兩種獨立物種,對制訂相關野放保育計劃至關重要。特里頓鳳頭鸚鵡被識別為獨立物種後,國際法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均需要作出更新,或要因應新物種而訂立新的保護級別。

  團隊另一項重點研究是原產於印尼和東帝汶的極度瀕危物種—小葵花鳳頭鸚鵡。研究利用了「博物館組學」技術,通過分析保存於美國和歐洲博物館的鸚鵡標本遺傳物質,研究人員在不用干擾野外僅存的瀕危個體的情況下,成功收集關鍵的生物數據。這項研究的眾多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小葵花鳳頭鸚鵡的遺傳結構,也為其演化歷史和地理分布帶來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