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轉廢為能設施料年底運作

  香港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預期今年底可投入運作;環保署亦剛於上月招標建設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I·PARK2)。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發表網誌強調政府不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會持續推動減廢回收,並指回收再造與轉廢為能可形成互補關係的廢物處理系統,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利用。

  謝展寰指廢物回收再造可減少資源浪費,並降低對環境影響,處理廢物較堆填更環保,但當回收再造成本高昂且效益低時,堅持不計成本的回收只會增加社會的經濟負擔,亦會加重環境問題。在這樣背景下,焚燒發電可以是更佳的廢物處理方案。

  正在興建的I·PARK1為轉廢為能設施,是一種通過焚燒來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的廢物處理技術。謝展寰指當中有多重優勢,包括減少垃圾填埋、節省土地資源、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填埋,以及焚燒後的爐渣可用於生產建築材料等。

  至於不可回收或回收成本過高的廢物,轉廢為能是一種更佳的處理方式,但香港僅屬起步階段,謝展寰指政府會不斷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而當首座轉廢為能設施投入運作後,屆時便可為廢物回收定下基準,經濟和環境效益高於該基準的回收才是有價值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