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傳統影業持續被蠶食\李清心
互聯網的發展持續改變大眾的娛樂生活,串流影視平台的出現,更是顛覆傳統電視電影行業的發展,觀眾付費便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個人自己喜愛的節目,至於影視藝人就可以接拍串流平台的獨家作品,開闢新的片酬來源。
「獨樂樂」與「眾樂樂」
Netflix去年第三季數據顯示,單季新增訂閱用戶510萬,全球付費會員數量突破2.8億戶,用戶日均觀看兩小時。同期,Disney+付費會員升4%至近1.23億戶,可見提供原創劇集、電影的串流影視平台發展方興未艾。同時亦反映「獨樂樂」找來三五知己,圍爐共享心愛劇集、綜藝,正是人們喜好。
反觀,傳統電影市道仍然受制於串流平台的崛起,單看香港電影票房,2024年票房總收入錄得13.4億元,按年下跌6.2%,創近13年來新低,撇除疫情期間的因素,實際倒退至2011年的水平。雖然期內不少港產電影表現強勁,但仍未能扭轉電影業的困局。
儘管疫後復常逾年,惟電影市道仍未能復甦,甚至陸續出現少僅數十人,多則近百人「眾樂樂」的戲院出現結業潮,僅僅只靠數齣累計票房過億元的港產電影,如《九龍城寨》、《破·地獄》等亦抗衡不了戲院執笠潮,亦都拯救不了整個電影工業。根據香港影業協會的定義,「香港電影」影片長度必須是60分鐘或以上,須在香港戲院正式上映,並作公開售票。
串流影視平台發展蓬勃之下,局限在大銀幕播放的電影顯得相形見絀。面對市場困局,香港電影是否有機會轉戰串流平台,讓創意產業在另一舞台上延續發光發熱的能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