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訪港旅客回升背後的隱憂\李靈修
內地面向海外遊客推出的限時免簽政策,刺激入境遊市場的大爆發,掀起了一輪「China Travel」熱潮。香港去年的訪客數量也明顯受到提振,甚至非內地遊客的增速要大幅高於內地遊客,但香港特區政府也需要認真研究,如何將入境遊紅利轉化為本地消費力增長。
2023年11月,內地政府頒布「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國際遊客只要持有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聯程機票,就可以在北京、上海等20個城市免簽停留6天時間。至2024年12月,免簽政策進一步延長至240小時(10天),並新增21個過境免簽出入境口岸。內地入境遊的人次和收入增長再度出現加速跡象。
據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2024年1至11月,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2922萬人次,按年增長86%。其中,通過免簽入境1745萬人次,按年增長123%。從首三季度來看,中國港澳台居民及外國人出入境從2023年同期的約1.4億人次跳升60.2%至2.3億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5%水平。
與此同時,香港旅遊業也進一步回暖。2024年訪港旅客數字接近4500萬人次,較2023年上升31%,恢復至2019年(5591萬人次)的八成水平。但與特區政府努力擴大內地自由行城市範圍形成反差的是,去年內地旅客按年升約27%,非內地旅客升幅卻更高、達到44%。
消費力未有提升
更重要的是,旅客增多並未轉化為消費反彈。去年香港零售業持續低迷,除了頭兩個月按年增速勉強持平,此後連續9個月出現下滑。最新數據顯示,11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17億元,按年下跌7.3%,折射出消費市場的慘淡。對此,媒體更多關注的是消費力北上趨勢,但為什麼內地及海外遊客的增加未能進行有效「填補」,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筆者猜測,其中可能與海外遊客的China Travel策略有關,即在內地遊玩一段時間後,出境再入境可以「續期」免簽時限,因此很多人選擇來香港做短暫停留,甚至不會過夜。這一批旅客增量就不會在消費數據上體現出來。接下來,特區政府需要考量如何轉化「不過夜跨境客」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