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同心協力 共築誠信商品屏障

  「假俄貨」在市場上層出不窮,最早在網店上便已有之。例如,多年前在幾家知名電商平台上銷量極高的「俄羅斯老奶粉」,可謂「假俄貨」的鼻祖。這款奶粉在熱銷幾年後,同樣被俄羅斯人打假,俄羅斯根本查無此物。之後國內評測博主發現,所謂的「俄羅斯老奶粉」竟然就是植脂末,完全沒有牛奶成分,這不僅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也侵蝕了市場的誠信基礎。

  假貨屢禁不絕的背後,是不法商家唯利是圖的本質,一些商家利用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信賴心理,通過精美包裝和虛假宣傳,將劣質商品冒充「高品質進口貨」,牟取暴利。而在龐大的市場中,打假效率常常跟不上假貨的更新速度,使消費者維權艱難。

  要遏制這股亂象,需多方合力。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完善追溯機制,提高違法成本,讓造假者無處遁形。電商平台也應主動作為,利用技術手段篩查可疑商品,並建立嚴格的商戶准入和懲罰制度。同時,消費者應提高辨別力,謹慎選擇正規渠道購買進口商品,避免上當受騙。

  誠信是市場發展的基石,而假冒偽劣商品不僅破壞了消費者的信任,也抹黑了「俄羅斯商品」這一正品形象。只有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唯有同心協力,才能共築起誠信消費的堅固屏障,讓市場恢復清朗,讓消費者真正享受高質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