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美關稅政策未明朗 資本市場草木皆兵\倪相仁
2025年開年不利,短短十天下來,中資股市場跌多升少,截至上周五港股和A股分別下跌了近5%和5.5%,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中資股受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匯率(美元指數突破109關口、人民幣匯率跌破7.3),國債利率(美債維持4.6厘高位、內地10年國債利率創歷史新低)等。隨着美國新一任總統特朗普下周一(20日)正式上任,全球金融市場可能面對更加不確定的時期。
在近期影響中資股的諸多因素中,市場最為關注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途徑,以及中國振興經濟的應對之策。根據彭博社的分析,擬徵新關稅將分幾波實施,第一波將在今年夏季左右,隨後在202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至於具體時間可能取決於白宮在對外談判上採取的策略,以減輕對美國經濟、國會和整體稅收政策的負面影響。
中國積極財策提振信心
中金公司對美國新徵關稅的時間點跟彭博類似,預計特朗普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動部分關稅落地,步伐或是漸進的。不過,對市場而言,風險不在於分階段徵稅途徑,中資股今年開局以來的下跌,相信已大致消化溫和加稅的預期。如果特朗普有意快速行動,才是真正的風險。美資大行JP摩根的觀點最為激進,認為特朗普會一次過將關稅提高到60%。但考慮到此舉會對美國通脹帶來直接衝擊,故此可能性不高。
事實上,關稅對中國經濟帶來多大程度衝擊,目前還未明朗,雖則現階段市場對此反應有如草木皆兵。下一步對市場的提振,仍然有待中國進一步的政策刺激。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上周五在新聞發布會上派定心丸:「請大家放心,2025年財政政策的方向是清晰明確的,充分考慮了加大逆周期調節的需要,是非常積極的。」其中,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目前相關銀行正在測算和細化補充資本方案,將抓緊推動實施。
從理性角度看,若加徵關稅是分階段進行,全球市場波動有望受限。如果大幅加徵關稅並大規模驅逐移民,很可能推高美國二次通脹風險,對美股、新興市場均不利。
現時市場人士雖然覺得美股估值過高,但對其他市場更加不放心,於是選擇繼續留在美股舒適圈。反而A股、港股的交易者,堅決在去年底減倉,等到關稅明朗或者跌得足夠深(比如滬綜指跌至3000點),才會再度進場。
美股今年回落幾率多過上升
參考歷史走勢,美國市場於2022年經歷了股市和國債的雙雙下跌後,標普500指數在2023和2024年的回報,分別錄得24%和23%。連續兩年表現超20%的升幅並不多見,根據統計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只出現過四次。前三次分別為:1929年大蕭條前後、30年代的復甦,以及50年代,這三次之後都看到股市的大跌。還有一次例外,是1995至1999年連續五年,有20%升幅或接近的大牛市,原因在於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從而加速了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長。
在連續兩年取得20%以上的增長後,2025年會往哪一個方向走,是複製1995至1999年的長牛行情,還是一般情形下的大調整年?從現在的人工智能(AI)行業朝氣勃勃的局面,似乎跟90年代相似,但是如果AI大模型之後的引用領域,不能夠落地開花,美股步向回落的可能性就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