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於8%港童體能活動達世衞標準
手握力遜內地南亞等地區 學者籲從小培養運動習慣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聯同香港大學醫學院昨日公布一項研究顯示,過去一年,香港有超過九成的學童未能達到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日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體能活動的標準。其中,中學女生達標率更僅2.7%。調查並發現,本港學童的體適能和健康指標明顯下降,當中手握力在各主要地區中排名最低,對比內地學童低約兩成。有學者呼籲家長着重學童的體能鍛煉,從幼兒開始增加親子活動,培養運動習慣,同時希望透過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和活動,推行運動友善校園,鼓勵學童多做運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35周年頒獎典禮暨啟德體育園同樂日」昨日在啟德體藝館舉行,是體育園首個學界大型體適能活動,約有8,000人參加。計劃為香港中小學界別提供了一個全面和完整的體適能資料庫,協助計劃參與學校掌握評估學童體適能表現的實務方法和準則。
啟德體藝館辦智能虛擬運動賽
昨日啟德體藝館內設有智能虛擬運動大賽,有新興運動體驗、動感健身操等活動。體適能總會同場公布了總會聯同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學系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於2023學年至2024學年期間,成功訪問了20萬名香港的中小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少於8%的學童達到世衞組織建議的每日體能活動標準。
中學女生達標率僅2.7%
研究並顯示,女生的達標率較男生為低,小學女生達標率為6.1%,男生有19.6%,到中學階段學生的情況更為嚴重,中學女生的達標率僅有2.7%,男生亦只得3.9%達標。
研究表示,近年香港學童體適能和健康指標明顯下降,以12歲男生為例,反映學童腰腿關節柔軟度的坐低前伸柔軟度,由2007年的平均27.5厘米,下降至去年只有23厘米。
反映學童前臂肌力和心肺健康的手握力,亦由2015年平均19.5公斤,降至去年的18.4公斤。對比全球其他地區,例如內地、中東、大洋洲和南亞地區,香港學童的手握力最低,比起體能較好的內地學童低近兩成。
團隊認為,之前肆虐三年的新冠疫情,對香港小學生的體能明顯帶來了負面影響,如耐力跑和仰臥起坐都有明顯的不足和差別。與此同時,新冠疫情阻礙學童社交等活動,反而加重他們使用電子產品和熬夜等情況,對兒童視力發展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且精神壓力亦增加。
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表示,若期望本地兒童愛上運動,就需要從幼年時期培養喜愛運動、不怕運動的習慣。有科研結果顯示,運動愈早介入小朋友的生活,會讓小朋友更易愛上做運動。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強調,運動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減低成年後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並能減壓及提升專注力。他並說,疫情後家長過分注重子女成績,導致學童缺乏體能活動。
「在復常後,只是集中補習,而且催谷語文及數學科目,缺乏了與小朋友參與高質素親子活動,特別在家中及學校共同運動機會。」他強調,若無健康的體魄,學童的成績將會受到影響,難以達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