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十五運場館升級 體現環保和智慧元素
記者探營:設計富灣區特色 用途顧及社會功能
在十五運會開幕式倒計時300天(1月13日)即將到來之際,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承擔十五運會重要賽事的廣東奧體中心、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越秀山體育場探營,實地了解場館的建設、運營情況。走訪中發現,這些場館均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在繼承保留原有風貌、風格的同時,廣泛進行綠色、低碳、智慧及無障礙升級,老場館煥發出新生機。在升級改造中,團隊與港澳方面充分交流,借鑒經驗,使得場館體現嶺南風格、灣區特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廣東奧體中心因九運會而誕生,是內地功能最齊全的大型綜合體育中心之一,此前成功舉辦九運會、亞運會等眾多大型綜合賽事的開幕式及比賽項目。十五運會中,廣東奧體中心將再次被委以重任,除了舉辦田徑、跳水、水球等賽事,還將承擔重要的演藝活動。記者來到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施工一線,從改造升級的雛形可看出,整個體育場的內部結構、功能分區及部分附屬空間更加通透,相關設施亦十分人性化。
廣東奧體中心打通空間活加善用
廣東奧體中心改造項目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羅建河告訴記者,升級改造工程涉及中心體育場、副場以及新建賽事指揮中心、游泳跳水館、室外工程、智慧場館、無障礙設施、夜景照明等。奧體中心體育場最大改造動作之一是把原來封閉的二樓全部「打開」,形成架空層。「打開架空層後,公共活動面積多出了2.8萬平方米,多出一個環繞全場的室內跑道,使場館容積大增,且在平時對外開放,方便市民群眾;另一方面,封閉空間大面積拆除,室內耗能設施大為減少,能夠讓奧體中心體育場能耗減少近30%。」羅建河說。
場館的改造也體現「灣區特色」,比如全場看台座椅,通過搭配能夠代表粵、港、澳的獨特顏色,整體形成灣區特色明顯的色彩設置。無障礙設施方面,設計團隊還到香港調研和交流,力爭讓設施改造更具人性化。廣東奧體中心根據計劃將於今年3月完工,6月底驗收交付,屆時體育場觀眾容量將達到8萬人。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打造文旅體教綜合體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位於廣州市中心,且是唯一融入街區的體育場館。它是唐武德元年的「閱武堂」、明景泰年間的「演武場」、康熙年間的「東較場」原址,民國年間建成「廣東省運動場」、「廣東省立體育場」,歷史積澱厚重。除舉辦了30多屆省港盃足球賽,它還先後承辦過六運會、九運會、亞運會、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等重大國際國內賽事。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陳雄介紹,本次改造中,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北側,利用聯通平台,與著名的英雄廣場相銜接,貫通廣州起義紀念碑、烈士陵園,融入750米廣州紅色基因中軸線,與南部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等紅色歷史場所形成路徑鏈接。本次改造還在體育場北側利用原看台下方的空間,改擴建成廣東體育博物館,將作為展示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越秀山體育場增添智慧化設施
越秀山體育場則已完工,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場館建設中首批完成聯合竣工驗收的場館。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總建築師何堅表示,體育場重點升級草坪、燈光、LED大屏、場地擴聲等體育工藝設施,滿足專業比賽的要求。同時通過節水、節電,減少拆改等技術措施,實現節能減排的綠色低碳要求。考慮到賽後場館的利用,體育場在跑道周邊增設了智慧健身系統,跑道區及智慧健身系統將在賽後對市民免費開放。第43屆省港盃首回合比賽15日將在越秀山體育場舉行,將是該場館的首場測試賽。
十五運廣東賽區部分場館改造特色及承辦比賽項目
廣東奧體中心
保留九運會開幕式時的飄帶罩棚,形成「飄帶飛揚」、花瓣狀看台形成「木棉盛放」、水平挑簷形成「灣區浪湧」、廣場景觀形成「珠水婉轉」,彰顯嶺南風格,灣區特色。十五運期間將承辦田徑、跳水、水球項目及重要的演藝活動。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通過提升公共服務設施、保留場館歷史印記、引入嶺南文化特色設計,實現「城市文脈、紅色文化、城市精神、體育運動」的融合創新。十五運期間將承辦女子足球U16項目比賽。
越秀山體育場
跑道改造為國際時尚的藍色跑道,看台蓋罩採用灰色,使體育場與越秀山融為一體,與鎮海樓、五羊雕像、中山紀念堂等廣州地標性建築相呼應。十五運期間將承辦女子足球(U16)小組賽。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