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腦震盪記憶力受損 女劍手悟新打法出奇制勝

●2023/2024年度的香港傑出學生選舉,10位學生為本年度得獎者。後排左三為張芷瑜。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2023/2024年度的香港傑出學生選舉,10位學生為本年度得獎者。後排左三為張芷瑜。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盈盈)為發掘、表揚和培育具潛質及關心社會的學生,推動學生全人發展,青苗基金主辦了香港傑出學生選舉,並於昨日舉行頒獎典禮。有經歷兩次腦震盪致記憶力受損的獲獎劍擊運動員學生,相信靠自己可改變人生,不僅發掘出更多創意多變打法,更因此啟發對腦神經科學的興趣,立志將神經科學與劍擊結合,探討運動對大腦認知能力的影響。有獲獎學生透過「劇本殺」的創新方式推廣歷史知識,讓學生能有如親歷其境般趣味學歷史。

  與9人同膺本年度香港傑出學生

  2023/2024年度的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有超過160所學校參與,共473名學生報名,由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導向委員會從中選出41位同學成為決選生。最後由評審委員會面試,並甄選其中3男7女共10位學生為本年度得獎者。

  本年度獲獎學生之一、來自德瑞國際學校十二年級的張芷瑜,是一名香港劍擊運動員,從小跟隨姐姐打花劍,後來改為打重劍。她曾因兩次意外而導致腦震盪,致記憶力受損,更因此影響了其劍擊的打法。

  兩次的親身經歷令張芷瑜意識到大腦的脆弱,也因此激發了她對腦神經科學的濃厚興趣。她表示,被診斷為腦震盪後,醫生告知她沒有治療方法,只能靠多睡覺。不過,她堅信有方法可增強記憶力。

  她形容,自己就像從頭開始學劍擊一樣,但因此發掘了與以往不同的打法。她解釋,以前的打法可能較傳統,現在反而發掘了更有創意、奇怪多變的打法,這些打法往往擊中對手意想不到的位置。

  雖然喜歡劍擊,但芷瑜沒有打算成為全職劍擊運動員,而是希望學術和運動同時進行,因此參加了香港理工大學的中學生科研指導計劃,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合作,研究身體活動與下腰部雙側脊椎肌肉形態的關係。她計劃繼續在這方面進修,希望未來能夠結合神經科學與劍擊,探索運動對大腦認知能力的影響。

  中六生透過「劇本殺」推廣歷史知識

  來自可風中學(嗇色園主辦)的中六學生蘇卓盈,是對歷史與文化充滿熱愛的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她常聽到有人質疑歷史學科的價值,認為它缺乏實際用途,但這些聲音從未動搖她對歷史與人文學科的熱誠。相反,她始終堅定信念、努力用自己的知識推廣歷史,讓更多文化為世人熟知。

  例如,在 IdeaPOP!全港中學生初創計劃匯報比賽中,她和團隊以「博物館劇本殺」的創新方式推廣歷史知識,結合教育與趣味,讓歷史變得生動有趣。

  蘇卓盈分享道,自己喜歡中國歷史是因為小學的時候在圖書館偶然一次接觸到歷史漫畫,讓她很想去探究這些歷史人物,「他們雖然已成為過去,但又與現今社會的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她透露,現時團隊已經初步創作了以溥儀的留聲機為靈感的劇本,並強調製作「博物館劇本殺」,最主要是希望培養學生對歷史共感的能力,「當我們去了解歷史的時候,不只是把歷史當成一段文字知識,還要設身處地去想當時的人在遇到社會動盪的情況時,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她希望透過劇本殺的形式,讓學生能夠有如身臨其境般去學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