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圖/谷埔:在山海間 探尋客家風情

  圖:李氏大宅。
  圖:李氏大宅。

  位於新界沙頭角海東岸的谷埔,是一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近年在「鄉郊保育資助計劃」的幫助下,谷埔重新活化,許多客家建築得以修復,一些村民也回到谷埔重拾傳統。環境及生態局轄下鄉郊保育辦公室主辦的「和諧滋味:谷埔豐饒之旅」活動,日前於谷埔順利舉行。比起以往走鹿頸行山徑,大公報記者更方便快捷地從沙頭角沿水路前往谷埔,不僅能夠接觸沙頭角的歷史故事,還能在欣賞海景的同時品味谷埔的客家風情。春節將近,谷埔即將舉辦「鄉郊豐年節:谷埔『聲─色─味』之旅」,為遊客呈現當地豐年活動,帶來更多客家文化體驗。\大公報記者 李兆桐(文、圖)

  十七至十八世紀,楊、宋、李、何、鄭等姓相繼遷入谷埔,在這裏築堤圍灣,製造禾田,並修築水閘等水利設施。清末時谷埔人口超過五百,此地不僅是沙頭角內海和船灣東北海岸線的交通要站,也是和沙頭角墟渡船最近的村落,還創辦自己的小學「啟才學校」。不過,上世紀香港工業化和市區的急速發展,谷埔居民逐漸外遷,臨海灣地的休耕農地逐漸演替,成為生長紅樹林的濕地沼澤。雖然谷埔已看不見稻田,但在村民和鄉郊保育計劃的努力下,曾經的村落建築煥發新生,各項傳統文化活動也保留下來,繼續敘說着這裏的客家故事。

  自沙頭角「鏡中鏡」出發探秘

  雖然前往谷埔不一定要經由沙頭角禁區,不過比起走大約一小時的鹿頸行山徑,從沙頭角走水路出發更加省時省力,還能順道一窺此處的歷史文化。

  通過檢查站,映入眼簾的是「沙頭角歡迎您」石碑。入口道路旁,幾位當地的鶴佬婦女繁忙地架起柴火灶頭,製作鶴佬人的賀年食品「米通」,既有香味也有「年味」,吸引不少行人駐足觀看。再往前走,兩側可見當地特色「三文魚屋」,這些當地的公屋自2020年起進行翻新後,因部分樓宇被橙色包裹,配上白色橫紋點綴,形似三文魚肉而得名。抬頭望去,不少「三文魚屋」的陽台都掛着臘肉,頗具廣府風味。

  行至沙頭角「中英街花園」,這裏設有瞭望台,讓遊客可以眺望中英街的風采。在左近的仿製舊式火車站右轉,片刻便到達沙頭角「鏡中鏡」。此處是沙頭角的避風塘,上世紀60年代原是鶴佬與水上人的漁船聚集地,多年來沙頭角海儼如一塊天然大鏡子,無論是以前的棚屋群,抑或是現在的小漁船,都被這面「歷史鏡子」盡收其中,映照出不同年代水天一色的景象,故名「鏡中鏡」。從避風塘放眼望去,時至今日這「鏡子」所映的,已是沙頭角一側五顏六色的「三文魚屋」,以及對岸的連綿群山,讓行人停下腳步拍照打卡。谷埔就在對岸,從沙頭角避風塘乘船出發,不到十分鐘的航程即可到達。

  昔日稻田變蘆葦沼澤

  谷埔由海邊作為分界,分為一肚(或稱「大肚」,現稱為「新圍」)、二肚、三肚、四肚及五肚。「肚」於客家話是指「裏面」「凹入」。「五肚」的南方是五肚嶺,而北面的海面叫「大環」。從水路經「大環」海面頃刻便到達谷埔碼頭,隔海遙望,深圳鹽田區的高樓大廈盡收眼底。

  從碼頭上岸,抬頭可望見一座碉樓。此「谷埔碉樓」為十九世紀所建,曾是村民在抗戰時期防禦日軍的哨站,現已轉作商用,碉樓下開有大牌檔,供遊客歇腳飲食。

  穿過這裏,可見一大片長滿紅樹林與芒草的沼澤。據村民介紹,客家人來到這裏原先是在山上開墾梯田為生,後由於山上耕種不便,便「圍海造田」。村民建造堤壩,防止海水流入,並引山上淡水灌溉,以釋放更多土地作農地。正因「造田」成功,方有資源養活人口。這塊地曾經是一片鹽田禾田,可惜在上世紀村民逐漸離開谷埔謀生,土地休耕;隨着堤壩老化,土地鹽度也隨即上升,這片休耕農田逐漸長滿了紅樹林。當年的稻田如今轉變成了蘆葦沼澤、淡水沼澤與紅樹林,其中蘆葦沼澤在香港較為罕見,成為多種鳥類、植物與昆蟲的棲息地。在大片沼澤中芒草與紅樹林彷彿兩軍對峙,相互爭搶着生活的「地盤」,亦是一奇景,反映着沼澤鹽度的變化。

  谷埔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客家建築,有的仍居住着客家村民;有的在保育翻修下煥然一新;還有的年久失修,被植物佔據牆體而坍塌。

  順着田埂前進,穿過繁茂的植物,便到達一片平地「田心」。在這裏的李家大宅別具特色,兼具客家建築傳統與歐式建築風格,其房頂為客家傳統瓦頂,而陽台護欄圓拱形的設計則帶有歐陸風味。李家村長李木星的女兒李雅婷介紹,她的父親是少數沒有移居海外的村民,她與家人都對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近年李家人在李家大宅開設「季食士多」提供客家傳統飲食,並為遊客開辦不同的工作坊作為引導,讓更多人了解谷埔,認識當地的客家文化。李家大宅經過中大建築學院團隊的修復與翻新,重現了當初的「千孫百子」橫樑以及正廳抬頭可見的李氏家訓。屋內陳設不少客家人生活用品,亦展出關於谷埔客家建築的介紹,再現谷埔客家人逾百年的變遷仍保留下來的傳統生活。李氏大宅前放置有一「魚燈」,其來源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展現客家人崇拜天后的習俗。遊客可舉起魚燈,模仿魚類的舞姿以及魚群起舞,體會當地豐富的文化底蘊。

  沿溪漫步「谷埔五肚」

  走出李氏大宅,從田埂分出兩條岔路,一條前往到「新圍」,可見村口的標誌性建築物──啟才學校,有近80年歷史。這是一間已荒廢的小學,學校內的其中一間課室已變成拜關公的協天宮。其側的「谷埔客廳」是當初配合學生增加所增建的附屬教室,可見谷埔曾經的繁榮。現在啟才學校已轉化為社區的文化公共空間,定期邀請藝術家展出作品,「谷埔客廳」亦作為影像展廳,講述谷埔建築修復的活化過程。

  走田埂岔路的另一方向,則可前往「谷埔五肚」。「五肚」地形沿着溪谷,向一側形成開闊的農田與屋地。從山上流下的「肚溪」潺潺,溪水清澈見底。走在林間小路上,不時傳來幾聲鳥鳴,與汩汩水聲相得益彰。順着溪流走還能看見昔日客家人在此修築的堰壩,形成一個「小瀑布」。「谷埔五肚」的景色清幽,不時從枝葉間灑下點點陽光,沁人心脾,遊客多來此散步溯溪,呼吸谷埔的自然生態氣息。

  行至「五肚」深處,是「谷埔教研基地」。基地原為空置多年的客家村屋,在村民支持下,中大建築團隊修葺和改造這幢別有特色的鄉郊建築以至周圍環境,將深谷處的村屋、屋前禾堂、梯田等地方變成教研人員、學生和村民的共享空間。復修後的村屋設有綜合展覽,展示基地的研究成果與谷埔客家人的生活故事。遊客欣賞「肚溪」之美後,亦可在此領略谷埔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景觀和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