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師非洲授徒 助青年學一技之長
「在埃塞俄比亞執教55天,每天上課9小時以上,每周休息一天,共授課448小時。中非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也在這448小時中得到了具像化的體現。」在去年中國─埃塞俄比亞「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執教活動中,來自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的魯訓祥承擔智能焊接模塊的教學工作。這位首次出國「職教」的老師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不僅幫助39名非洲學生掌握了焊接的職業技能,和他們建立了深厚情誼,更是切實感受到中國職業教育在海外的「硬實力」。「若有機會,我還會願意再赴非洲執教,讓更多的非洲年輕人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大公報記者 劉蕊 實習記者 郝錦程
夜晚十一點,收到求助的魯訓祥再次出門為非洲學生解答問題。這是他在埃塞俄比亞支教時的常態,只要學生們抱着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心態尋求答案。魯訓祥都會不辭辛苦地為學生們答疑解惑,看到學生們好學的態度,他堅定了要把每一個學生教好的決心。
據記者了解,為切實解決埃塞俄比亞產能本地化問題,滿足當地對「中文+」複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埃立項實施了中國─埃塞俄比亞「中文+職業技能」項目,旨在為埃塞俄比亞培養高素質「中文+」複合型人才,推動其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為埃塞俄比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埃塞俄比亞青年提供一技之長。其中,受埃塞俄比亞聯邦技術職業培訓學院邀請,魯訓祥老師負責向埃塞俄比亞聯邦技術職業培訓學院師生和當地中資企業員工教授焊接技術、鉗工技術等內容。
錄製視頻課 供學生複習
面對語言不通的挑戰,魯訓祥需要使用翻譯軟件給非洲學生上理論課。為了把課程上好,同時也照顧到零基礎的學生,他總會花很長時間備課,盡量把內容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在實操課上,魯訓祥經常手把手教導基礎弱的學員,直到他們把每一個焊接要領掌握住,這節課才算結束。「根據教學大綱,我還把所有課程都錄成了視頻。」他表示,「為了課後反覆學習,很多學生都要走了視頻課的拷貝。」
執教期間,魯訓祥總共教導了39名學生。當他執教結束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掌握了手扶焊、電弧焊、氬弧焊等焊接基礎知識,「掌握要領是第一步,他們還需要做大量的實操練習,才能真真正正把這個技術掌握好。」學業結束時,魯訓祥反覆叮囑學生們,之後一定要做大量的實操練習來鞏固技能。
「我帶的學生裏有三個博士生,十幾個研究生,剩下的也基本都是本科生。」魯訓祥自豪地說,他的眼神中閃爍着對學生的讚賞和對教育的熱愛。雖然這些非洲學生的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但實操水平參差不齊。魯訓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則,為每一位學生悉心講解,耐心演示。他的認真教學態度,學生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若有機會 還會回非洲執教」
援非結束後,魯訓祥被授予「優秀培訓教師」稱號,魯訓祥很珍惜這個榮譽,「這是學生自己評選出來的,是對我最好的認可。」魯訓祥表示,「這次埃塞俄比亞之行讓我深刻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看到了技能培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性。若有機會,我還會願意再赴非洲執教,讓更多的非洲年輕人能夠掌握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