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愛/瑟縮街頭 喜獲義工送物資 露宿者寒冬暖在心
本港昨日天氣持續寒冷,市區氣溫低至攝氏11度,天文台發出的寒冷天氣警告持續生效,各區的臨時避寒中心均已經開放,但仍有露宿者冒着嚴寒瑟縮街頭,守着自己在街頭的那片角落,因為「人能走,但家當不容易搬,索性就窩在這裏算了。」
多個團體近日在各區派發禦寒物資,希望為這些有需要的基層市民,感受暖意。\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尖沙咀文化中心一帶是露宿者聚集熱點之一,近日晚上寒風刺骨,有露宿者以紙皮為鋪,席地而睡。晚上約11時,文化中心關門後,露宿者們將家當和被子拿出來。這裏有個不明文的規矩,例如在文化中心餐廳附近,睡到清早6時就要起床收拾,若睡在近鐘樓那邊的,就可睡到早上7時。大公報記者與義工團體近日深夜到達,見到已有近20個露宿者躺卧,有人緊抱棉被禦寒,有人搭起紙皮抵擋寒風,不時聽到咳嗽及打噴嚏聲音。
這麼冷,為什麼不去避寒中心?「避寒中心的人多,通風又不好,悶得不舒服。」躺在尖沙咀鐘樓對出的明哥今年50歲,露宿已有四、五年,他的家當只有一個背囊、一個睡袋,一張紙皮,一部手機和一把傘。他任職倉務員,曾租住劏房,疫情期間失業後,流落街頭,一直至今。
「丟失被鋪厚衣就糟糕」
明哥初時在深水埗一帶露宿,有一些同病相憐的友人一起,或許因為影響市容,但多次洗太平地後,同伴四散,「露宿街頭的,故事都不會簡單,有欠債未償的,有道友,也有年輕人混江湖,老來一無所有的。各種原因,大家的電話號碼總是換個不停,一旦走散了,就不會再見到了。」
三年前,明哥輾轉來到尖沙咀露宿。這裏風較大,但若遵守這裏的潛規矩,一般不會被趕走。露宿街頭五年,明哥體會到「街頭文化」,例如露宿者將家當各自收藏在安心的地方,好讓白天四出做散工或乞討;有時候很久沒賺到錢,或家當被清潔工人收走了,露宿者可能互相搶奪家當而大打出手。
家當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嗎?明哥答,「在你們眼中,能有什麼珍貴的呢?一張被,幾件厚衣。但如果丟失了,對我們來說就糟糕了,尤其是這種寒冷天氣。」
現時明哥有做「炒散」的倉務工作,運氣好的時候,一星期能工作三天,每天工資800元,勉強夠維持生活。雖然捉襟見肘,他卻說自己「有手有腳」,從沒考慮申請綜援。
75歲的譚婆婆露宿已有八年,她的「住處」與其他露宿者不同,是以五、六把傘打開包圍,從外看不到裏面情況,「這裏經常有人睡着了後被偷東西,所以我這樣布置了,別人看不到裏面,不敢輕易下手。」
譚婆婆有兒有女,原本住在公屋,但因家庭問題寧可露宿街頭,偶爾白天回家休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彼此看到眼冤,何必同住?」一個老奶奶露宿,她說初時幾乎每晚都睡不好,心驚膽跳,日子久了就慢慢習慣,尋尋覓覓,終於找到尖沙咀文化中心這邊的「安樂窩」。她說與其他露宿者只是點頭之交,甚至沒聊過話,畢竟露宿者群體品流較為複雜,互不過問,才是最佳方法。
有外來者領物資後變賣
在跟隨義工派發物資期間,記者留意到,不少人先是坐在地上,拿了物資就離開,看似並非住在這裏的。「天氣冷了,過時過節,義工便來派物資,這些人就會出現。他們不是住在這裏的,只是來拿物資,有值錢的就拿去賣;沒值錢的,分分鐘轉個街頭就扔了。義工也要小心派,不要浪費了物資啊。」一旁的露宿叔叔好心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