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停買國債 分析:防債市過熱
【大公報訊】記者李暢北京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昨日發布公告稱,鑒於近期政府債券市場持續供不應求,今年1月起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後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對此,專家表示,暫停買入國債並不等同於收緊市場流動性,人行在貨幣政策操作上具備充足的靈活性與多元性,後續極有可能通過公開市場的其他操作來維持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
從前期操作來看,人行自2024年8月起開展國債買賣操作,其中,2024年8月至12月每月分別買入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00億元、2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面值,合計共向市場注入流動性1萬億元。
「人行暫停買入國債,不是煞車,而是減速閥」,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分析,近期政府債券市場已呈現供不應求態勢,大量資金湧入債市,致使債券價格不斷攀升,收益率卻持續下行。這種情況不僅滋生了市場的過熱情緒,更潛藏着泡沫化風險。人行暫停買入國債可引導市場逐步回歸理性軌道。
資金或流向股市
郭寒冰並稱,此次人行果斷出手,並多次提示風險和採取監管措施,向市場清晰傳遞不希望國債收益率過度走低的信號,有助債市平穩運行。對股市而言,資金流動上或有部分資金從債市流向股市,但股市走勢受企業盈利、政策等多因素制約,這個動作利好股市但非長期必然。
郭寒冰還強調,人行暫停買入國債並不等同於收緊市場流動性,後續極有可能通過如調整逆回購規模、期限,或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維持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
踏入2025年以來,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普遍在7.3以上水平徘徊。東方金誠研發部執行總監馮琳補充說,人行在前期多次提示風險,並且採取相應監管措施後,是次對債市的調控力度加碼,旨在遏制近期債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搶跑」勢頭,穩定市場預期,同時也有助於穩定人民幣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