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訪談系列❶/吳群立分享青訓心得 冀中國足球打好基礎
兩屆中國金球獎得主、三屆全運會金銀銅獎、多年國家隊隊長生涯、內地第一位赴香港聯賽踢球的球員……翻開中國足球發展歷史,吳群立是繞不開的一個名字。數十年職業足球生涯和從業經歷,他參與和見證了中國足球的高光時刻,亦目睹中國足球經歷低谷的暗淡時期。如今,年過六旬的吳群立,依然關心、關注着中國足球的發展。作為一名「老足球人」,他最希望一步一個腳印抓好青少年足球工作,冀中國足球打好基礎。\大公報記者 敖敏輝廣州報道
國際足聯最新一期男足國家隊世界排名顯示,中國隊位居第90位,亞洲第13位,這是過去10年中國男足在年終排名最低的一次。
吳群立談到,中國足球競爭力下降,原因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源於基層青訓。他認為,過去20多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如火如荼,反倒青訓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打基礎的青訓工作,不說是浪費了20多年時間,至少也可以說做得還不夠好。」吳群立坦言。
他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中國足球處於亞洲一流水平,周邊不少國家前來學習。南派足球在那時是蜚聲亞洲足壇,日本足球界帶着少年球員,組團到廣州取經。
吳群立目前是廣州市足協顧問,常參與選材工作,與基層足球從業者有不少接觸。如今,南派足球不及以往輝煌,和基層教練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或多或少有一定關係。比如,選材太注重身高和力量,球隊亦過於注重眼前成績,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去發掘和培養有特點、特長的球員。
「目前,包括廣州在內,內地也逐漸意識到了青訓工作的短板。比如,除了校園足球聯賽,廣州今年推出市級青少年足球聯賽,設立了U10到U18共5個男女組別。同時,加強了教練員的培訓,引導他們扎實做好青訓工作。」吳群立說。
「過程不短視 要久久為功」
至於如何開展體教融合,吳群立認為,在開展足球培訓時,學生的文化課不但不能丟,而且要放在首位。對於球員而言,書本上的知識,不管是語文、數學還是物理,都可融會貫通用到球場上。他記得,自己小時候在學校時,參加完比賽,學校會專門安排老師,利用晚上的時間給他們補課。文化課的學習,對他在足球項目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學習不好才去練足球,這種觀念萬萬要不得。小球員的第一身份是學生,文化課不能缺,缺了就要補回來。課程安排和師資配備,需要體育局、教育局、學校等各部門參與進來,共同想辦法。」吳群立說。
吳群立直言,中國的小學階段很多足球苗子,但到了中學往往斷檔,因為家長都讓孩子「卷」學習去了,認為踢球會影響文化學習。因此,參加訓練和比賽的孩子,要給他們補上缺漏的文化課。至於白天補還是晚上補、什麼老師來補課、激勵機制是怎麼樣的,需要各方共同制定計劃和方案。
吳群立指出,接下來應把基層足球、青訓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過程中,不要短視,不要急於求成,要久久為功。「只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做好這項工作,我相信中國足球一定會騰飛,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