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觀眾 在愛丁堡獲五星評價
《回憶吾愛 MUST I CRY》去年在愛丁堡藝穗節上演,獲得五星好評,《North West End UK 英國北西區報》評論道:「那些詩詞在舞台上變得生動而繁盛——每一個細節都被精心雕琢,成為動態的詩篇。」
陳麗珠說,在愛丁堡演出是極佳的挑戰。因為場地演出排得密密匝匝,每個演出間只有15分鐘的轉景時間,「所以作品要保持在非常精簡的狀態,我很喜歡,因為等於要大刀闊斧地,只保留最精華的部分。而對於演員和團隊的刺激則是要真的迅速聚焦。而且觀眾來自四面八方,大部分都不認識你,於是他們的評論就非常中立。」
她回憶道,愛丁堡的觀眾對作品很有共鳴,大部分反饋說讓自己想起了爸爸,又或是想起了自己的城市。有觀眾就對陳麗珠說,自己沒有去過香港,但卻看得很投入,因為演出如此個人和真實,連結了他自己的個人經驗。
「有一晚,有一家人來看演出。這個家中的爸爸媽媽曾經在香港工作了30多年,退休後到愛丁堡定居。那晚結束後,他們久久沒有起身離場,並且告訴我們他們很感動,因為我們裏面講的,那間戲院不在了,或者是曾經和爸爸過海搭渡海小輪呀,這些記憶他們都知道。」還有一晚,一對從北京到愛丁堡求學的年輕人來看演出,「說他們好喜歡西西,並且已經看了《港島吾愛》,也喜歡作品這樣轉化。」陳麗珠說,「不同地方的中國人來看這個演出,在愛丁堡相見。」很神奇的感覺。
陳麗珠說,一個演出的不斷發展與成熟需要不停演,不停面對不同觀眾,而在場地匱乏的香港,這簡直是奢侈的願望。「這對演員的成長來說是很大的弊端。所以一定要出去,要去不同城市,演出才能豐富,演員才能磨煉。舞者可以上舞蹈課,但演員是一定要和觀眾在一起的。聽觀眾的心跳,感受他們的聆聽,演員要怎麼做一個導體,真的是要在現場演出中全面打開『雷達』才能練到。」
她期待作品回到香港,對於裏面的腸粉與咖喱魚蛋無限熟悉的觀眾,會不會更加受到觸動?「但也有可能觀眾會覺得:唉,我早知道啦。」陳麗珠笑道。到底會怎樣,仍要等到演出現場,真正踏上旅程的那一刻,才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