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快10分鐘對救治起關鍵作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工聯會表示,2019年至2023年收到逾1,000名內地港人求助,當中近700人使用舊機制(在口岸轉車)回港就醫。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希望在試行計劃實施一段時間後作出檢討,使之恒常化,以及擴至廣州及中山等地區,惠及更多居內地的港人,由於計劃收費仍高昂,他建議政府提供資助,「可以劃線,若費用超出的話政府就有資助,令我們的內地長者萬一有事的話,也能給他們有機會回港就醫。」
香港醫學會主席鄭志文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運送病人跨境非新鮮事,但今次直接運送在交接政策上有所放寬,省卻了中間轉車步驟。
他解釋,以往在口岸將病人由一輛救護車轉移去另一輛,除病床搬運外,兩邊救護人員需要溝通交接,若有輸液、輸氧等儀器等也要轉駁,「如果不需要過車、過床,估計會比之前快10分鐘,10分鐘對一些爭分奪秒的病人已經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收費方面,鄭志文認為,近5,000元人民幣的運送費用屬可接受水平。
急症科專科醫生劉楚釗表示,在轉運過程中,保障病人安全性是首要考慮。兩地在跨境病人方面合作已久,相信香港公院已建立完善的處理系統,未來若有關服務擴展至私家醫院,或需要特區政府進行更多協調交流,「假如有些在外地的病人想使用香港私家醫院服務,可能就需要一些特別的安排,包括牌照和醫療儀器對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