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膠」計劃下周六結束 環保署:市民回收不受影響

  圖:環保署助理署長黃智華表示,新安排不會影響市民回收。\大公報記者易曉彤攝
  圖:環保署助理署長黃智華表示,新安排不會影響市民回收。\大公報記者易曉彤攝

  【大公報訊】記者易曉彤報道:「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將於本月18日完結,日後塑膠回收服務將由「綠在區區」接手。環境保護署表示,新安排下市民回收安排不變,「綠在區區」營運團體可以將收集到的塑膠,交予環保署核准的回收商處理,大部分塑膠產品均能回收,強調不存在「廢膠無人收」。環保署預計,由「綠在區區」接手收集及處理廢膠,成本比「中央收膠」減少24%。

  環保署助理署長(廢物管理)黃智華昨日表示,「收膠」計劃與「綠在區區」在回收塑膠有資源重疊,因為「收膠」車隊會定時每天到相關屋苑收塑膠,「綠在區區」的車隊亦同樣會到屋苑收塑膠、金屬、紙等可回收廢品。新安排除了減省重疊工作外,未來「綠在區區」營運團體可以將收集到的塑膠交予任何市場上由環保署核准的回收商作處理,而不單是以往先導計劃指定的3個回收商,讓回收業界有一個開放的競爭市場,可以減低處理廢塑膠的收集及回收成本。

  黃智華強調,安排不會影響市民回收,市民仍可繼續將回收物放於三色回收筒,亦可到「綠在區區」回收站換取積分。

  對於有環保團體擔心日後「綠在區區」將廢膠轉交私人回收商時,價值較低的雜膠無人問津。黃智華表示,市場上有超過10間認可下游回收商,不同種類廢塑膠有不同價值。署方會繼續與科技及綠色回收產業公司等合作,研究如何將廢塑膠轉化成材料,甚至高價值產品,例如環保磚、隔音裝置等;至於雜質太多、難以轉廢為材的塑膠,亦可用作製作水泥的燃料,物盡其用。

  議員:令回收市場更公平

  「收膠」計劃合約要求承辦商再造成膠粒時,耗損率不能超過10%,確保塑膠被再造,而非丟至堆填區。黃智華表示,日後會以相若標準監管回收商,署方亦會加強監察下游回收商,例如安排人員每月不定時突擊檢查,確保適合回收再造的廢塑膠得到妥善處理。

  元朗區議員、香港廢塑膠協會常務會長黃穎灝表示,三間先導計劃的中標營運商,負責半個香港的「綠在區區」廢塑膠回收,每噸可獲政府4700元補貼,而非計劃覆蓋地區的「綠在區區」則需用自身營運費,支付下游回收費用,造成資源錯配。中標回收商亦搶佔其他不在計劃下的「綠在區區」市場,造成業界不公平競爭。政府取消先導計劃令回收市場更公平。據他了解,現時下游回收商都在搶佔市場,向「綠在區區」報出的回收價少於4700元一噸,甚至平近一半,「有些不在先導計劃下的回收商都捱了這麼多年,不認為這些先導計劃下的回收商會因為取消計劃而無法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