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女性和青年氣管癌發病率趨升
【大公報訊】記者華夢晴報道:氣管癌是一種較罕見及死亡率高的癌症。醫學界雖已確定吸煙是成因之一,惟尚未完全理解確切病因。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研究此罕見癌症近十年的全球流行病學,發現發病率與人類發展指數(HDI)、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遺傳及生活方式多重因素有關。研究發現,全球平均發病率為2.9,中國的發病率則高達4.7,高於其他東亞國家。而全球氣管癌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惟部分地區女性及青年發病率上升。研究結果已於國際著名醫學雜誌《Molecular Cancer》發表。
50至74歲長者發病率較高
氣管癌患者常見的徵狀包括持續咳嗽、咳嗽時痰會帶血、吞嚥困難和聲音變沙啞等。由於氣管癌佔惡性疾病比率低於1%,研究人員經常將此癌症與支氣管癌和肺癌歸為一類,因此醫學界缺乏氣管癌的最新研究數據。患者確診時往往已屆晚期,五年存活率不足三成。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全球癌症觀察站」、「五大洲癌症發病率」和「全球疾病負擔」等資料庫的十年數據,計算並分析出氣管癌發病率及各風險因素的流行情況。研究估計,2022年全球氣管癌整體新增病例有3474宗。按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R)計算,每千萬人中有2.9例。按年齡及性別劃分,年齡介乎50至74歲長者的氣管癌發病率較高。與女性相比,男性的發病率更高。各地區的比較結果顯示,中東歐的氣管癌發病率最高。以國家而言,匈牙利的氣管癌發病率遠高於其他國家。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表示,歐洲和地中海地區的全球氣管癌發病率較高的原因未明,可能與遺傳和地理環境有關,需加強氣管癌的預防措施並深入探索遺傳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聯。
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鍾陳雯博士表示,研究發現氣管癌發病率與高HDI指數、吸煙、酗酒、不良飲食及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需及早介入應對這些可控風險因素,加強健康教育,為高風險人群提供必要支援及資源,以降低氣管癌發病率。
過去十年,全球氣管癌發病率呈下降趨勢,男性和長者的跌幅較大。女性和青年(15至49歲)的發病率卻未有顯著下降,甚至在一些國家呈上升趨勢,如愛爾蘭、哥倫比亞青年發病率高。而女性群體中,氣管癌發病率上升趨勢最明顯的前三個國家分別為哥倫比亞、挪威及科威特。
倡加強健康教育及介入措施
研究團隊認為有需要進一步研究癌症在中國等國家的趨勢。全球平均發病率為2.9,中國的發病率則高達4.7,高於韓國、日本及蒙古等東亞國家。中國內地女性的發病率相對平穩,長者的發病率亦呈潛在上升趨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原因。
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指出,氣管癌整體發病率下降,但部分地區青年人及女性的發病率不跌反升是一大警號,建議加強健康教育及介入措施以防發病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