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推低碳種蔬果 餐前廚餘變驅蟲酵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將芒果皮、咖啡渣等餐前廚餘轉化成天然酵素,培育零農藥、零化肥的時令蔬菜,再烹製成健康菜式供市民品嘗,這樣的模式是美心集團希望在飲食業界推動達到的「循環經濟」。美心昨日聯同本地農場、商業機構、大專院校共同舉辦WeGen farming再生農業合作啟動禮,並展示由本地農場培育成的多款時令農產品,如沙律菜、車厘茄、紅菜頭,製成的多款期間限定菜品將由即日起至4月,在美心旗下40間餐廳以及超過30間院校和機構推出。
美心首席營運官(香港及澳門)蕭德威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公司希望透過WeGen farming再生農業計劃等多元化的永續發展項目,達至有益全世界的長遠目標,很高興吸引不同行業公司有興趣合作,共同推動轉廢為寶的低碳環保生活方式。企業既能減輕營運對環境的影響,承擔環境責任,顧客又可享用低碳健康的本地農產品,是共贏的方案。
農產量增三成 減用九成肥料
鴻日農莊是計劃的合作夥伴。美心把蛋殼、三文魚骨、芒果皮、咖啡渣等餐前廚餘精細分類,確保純淨無雜質。交由鴻日農莊處理後,分別培育成不同的酵素,定期噴灑在農作物上,其氣味能有效趨避昆蟲。該閉環食品系統提升了農莊三成的農產量,降低了九成的肥料用量。
近些年,農莊主理人黃展明都在研究以微生物科技打造健康的土壤環境和不同蔬果生長階段所需的營養配方。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很多人會擔心「如果應用無化學物的農業模式能否做到標準化生產」的問題。經過這幾年的嘗試,車厘茄已經有標準化生產模式,未來他希望將這樣的生產模式推廣到內地和東南亞的農莊。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總經理—工商市務及營業江紹權表示,公司與美心將一起支持優質的本地食材,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及提升大眾的減碳意識,有助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
香港浸信會醫院是本港首家私家醫院參與這項企劃,醫院行政及策劃總監黃婉玲表示,今次把各種天然優質的本地食材融入至醫院2025年全新推出的病人膳食中,致力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營養均衡及無添加的膳食選擇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