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消費轉弱 建議應以此為鑒擴內需
龐溟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
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及北京、上海兩地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2024年11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放緩1.8個百分點至3.0%,2024年1月至11月累計同比增速與前10個月的同比增速3.5%持平。在全國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代表的消費表現持續偏弱之際,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更為疲弱,年內多個月份均呈同比下降態勢。
「雙11」大促提前發力 透支購買力
2024年11月,北京、上海社零同比均由增轉降,同比增速分別下降14.8個和24.4個百分點至-14.1%和-13.5%的負增長區間,1月至11月社零累計同比跌幅則分別擴大至2.8%和3.1%,各項指標均大幅低於全國總體水平。筆者認為,細究背後的原因,既有「雙11」大促提前發力透支等不利因素,也有兩地消費者個體和企業經營等方面因素給整體經濟帶來的結構性挑戰。
抖音和快手平台分別於2024年10月8日和10日啟動「雙11」大促活動,較2023年分別提前12天和8天,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傳統電商2024年的大促活動也都相較2023年提前了6至10天,從10月14日開始上線啟動。
正因如此,2024年10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增速較9月加快1.6個百分點;1月至10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也加快0.4個百分點至8.3%,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相比前9個月佔比提高了0.2個百分點至25.9%。
在此前10月消費數據超預期走強時,筆者便提出,這既有「雙11」前置發力的助推,也有「以舊換新」等前期政策刺激組合拳、房地產市場企穩等給居民消費意願帶來的拉動。不出筆者所料,11月全國消費數據出現了階段性的走弱走軟。與此同時,北京和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在10月結束了連續四個月的負增長、分別轉為正增長0.7%和10.9%後,又都在11月轉頭重新錄得同比大幅下跌。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雙11」因素之外,2024年年以來,北京和上海的單月社零同比增速已經分別有七個月和九個月出現了負增長,這種社零同比增速連續多月下降的情況,此前在2020年和2022年疫情影響較大時期之外從未出現過。
同時存結構性挑戰 政策或需加碼
筆者認為,兩地部分高淨值人群和企業選擇遷出、重點行業薪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承壓、企業降本增效給商務活動帶來影響等各種因素,更應引起重視。例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和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同比增速分別為8.6%和8.2%,比全國平均增速分別高出0.7個和0.3個百分點;但到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和上海的同比增速均下降至4.2%,大幅低於同期全國增速1個百分點。
不過,雖然部分高端消費正向經濟實用型消費轉變,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和政府補貼支持下,在近期各部委各地區穩地產等政策密集落地顯效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更優質、更智能、更環保、更契合的產品的消費需求得到提振和釋放,汽車、家電、家居等重點產品銷情暢旺,地產相關消費鏈條表現走強,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和傢具類商品零售額同比漲幅分別由9月的20.5%和0.4%大幅攀升至10月的39.2%和7.4%,並繼續保持至11月的22.2%和10.5%,在「換新」活動中一級能效家電的銷售額佔比也高達90%。
北京、上海等東部地區推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效果明顯弱於中西部地區,或也導致社零表現偏弱。例如,北京、上海家電舊換新政策補貼範圍及標準均與全國一致,中西部多省補貼力度則更大;北京、上海新能源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標準均為每輛1.5萬元人民幣,補貼力度處於全國較低水平。
倡從改善民生政策入手擴內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今年經濟工作的九項重點任務,其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部需求」居於首位。筆者認為,北京和上海近期的消費表現,為下一階段擴消費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未來應通過改善民生政策的質效度、改善居民對就業和收入的預期、改善企業營收和盈利,穩定和提高微觀主體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帶動居民和企業資產負債表逐步擴張、消費量增價穩,並推動服務類消費增速持續快商品類消費增速,為經濟的總量擴張和質量提升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