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學院:香港急需經濟轉型添增長動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港大經管學院昨日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5》,深入探討香港經濟領域遇到的挑戰及應對之策,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認為,香港目前遇到的問題不是短期、周期、一兩年、兩三年就可以自我恢復,過去經濟增長幾個主要領域,除金融中心外,其他主要領域都難以成為本港經濟增長動力,他認為香港需要更新、更具建設性、更有效的政策,「亦需要有變革的勇氣。」
依賴土地收入 增加財政風險
《綠皮書》指出,香港以低稅收、「小政府」的收入模式提供「大政府」的社會服務,不可避免會產生短期財政失衡。近年來隨着赤字水平創下歷史新高,更在發達經濟體中排名前列,財政赤字已成為香港特區面臨的一項嚴峻新挑戰。研究發現赤字中大部分源自結構性赤字,不能單靠經濟增長的被動方式來緩解,而需要主動調整財政政策。《綠皮書》指,政府的土地收入貢獻了相當比例的財政收入,但其波動也造成高風險,而往往引發收入波動,因而需要實行更審慎的風險管理。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兼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表示,外界常指香港過於側重金融業,政府和港人已就減少對金融產業依賴的議題談論多年,惟至今仍未能成功達到經濟轉型及多元化,主要原因是人們的思維沒有改變,因為大家一向都相信香港作為小型開放經濟,能以「小政府」方式,在過去全球化趨勢下達到經濟繁榮;然而隨着香港應對全球供應鏈不斷變化所呈現的複雜性,本港必須重新定義其戰略角色,不僅擔當連接西方國家的橋樑,亦要成為通往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的重要門戶。
就市場關注的政府財赤問題,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認為,「土地財政」是本港財政收入波動的主要成因,建議充分利用政府債券計劃,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籌募資金,藉此減少政府短期的開支。
負債比率約14.7% 有提升空間
劉洋建議,政府可以發行債券以緩解短期的財政壓力。他指出,香港有充足的條件可以舉債,截至2024年4月,政府債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約為14.7%,既低於本港財政儲備,亦遠低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發債水平。他表示,平時相對於本地生產總值30%的債務水平,在經濟衰退時提升至50%,在經濟增長時則減至10%,大概可視為穩建而可持續的策略。
劉洋還建議特區政府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政府債券,擴大離岸人民幣的投資者基礎,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手段。
預料港今年經濟增長2.5%至3%
此外,港大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亞太經濟合作研究項目昨日發表高頻宏觀經濟預測,2024年第四季香港經濟增長2.4%,2024年全年預計增長2.5%。
報告同時指出,在美國關稅及利率的不確定陰霾下,香港的經濟展望將受制於中美貿易能否達成共識及美國聯儲局的減息步伐兩大因素,為2025年香港經濟帶來嚴峻的挑戰,預期首季GDP上升1.6%,全年增幅將介乎於2.5至3.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