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國哲學 精研詩性藝術 范曾:拉開中西差別 才能贏得尊重
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殿堂裏,范曾是一位特色鮮明又成就斐然的大家。論特色,他始終立足中國傳統哲學,以之統攝指導自己的繪畫和詩書創作,延續並拓展了傳統中國畫的精神與脈絡。論成就,他的畫作不僅在國內備受推崇,更在海外產生廣泛影響,甚至成為國際畫壇認知中國繪畫藝術的重要窗口,以及中國畫走向世界的閃亮名片。●香港文匯報記者 秦占國、張寶峰 北京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日,范曾在北京居所內接受了香港文匯報的獨家專訪。已經86歲的范曾精神矍鑠,侃侃而談,從老莊哲學到康德、羅素,從古畫六法到莫奈、畢加索,從《詩經》《楚辭》到人工智能……思域遍及天南地北,宏論囊括中外古今。談到興濃處,范曾還現場背誦起《離騷》全篇,精確的記憶、抑揚的聲腔,及其背後對傳統文學藝術濃熾的愛,都令人感佩不已。採訪中,范曾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中國畫是哲學的、詩性的、書法的。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中西方藝術觀念的區別,然後用自己的本事,努力擴大這種區別,而不是縮小它。只有我們拉大差距,與西方藝術各美其美,才能贏得尊重,進而真正向世界展示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中國。
為中國畫贏得廣泛國際聲譽
2012年的一個夏日,法蘭西學院幾位著名的畫家到范曾在法國的居所拜訪。當走進屋內,看到范曾創作的雨果畫像後,這些大畫家都驚呆了。許久之後,一位畫家說:「我們看過無數的雨果畫像,可沒有一張畫能達到范先生的境界。您用中國畫的技法,沒有畫白髮,卻讓人看到了白髮蒼蒼,只是寥寥數筆,就展現了雨果的思維和精神,真是太了不起了!」最後,幾位法國大畫家推薦此畫給與盧浮宮齊名的法國吉美博物館永久珍藏。
雨果曾痛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羅丹曾感佩於普通人的英雄壯舉而創作《加萊義民》。這些大師真正做到了德藝雙馨、氣節傲然。為此,他們也成了范曾樂於描摹和致敬的對象。2013年,當法國羅丹博物館館長看到范曾創作的《羅丹和加萊義民》後,立時讚嘆不已,並提出要入藏羅丹博物館,而且以羅丹生前雕塑作品的小泥稿「少女像」回贈范曾。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日本就曾舉行范曾專題畫展。後來,因為反響熱烈,日本又為范曾建造了個人美術館。而在日本享此殊榮者,只有范曾和畢加索兩位大師。可以說,數十年來,范曾用自己卓越的創作,為中國畫贏得了廣泛的海外聲譽,讓世界不斷正視、重視,甚至仰視中國古典藝術。
行深般若 是大菩提
很多人都在思考,為什麼東西方藝術界都欣賞范曾的作品?對此,畫家本人給出了真正的答案:「這是因為中國傳統藝術受到中國哲學的深刻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中國畫是哲學的、詩性的、書法的。」
「周易開創陰陽二元論,老莊提出中國辯證法。落到中國畫上,就形成了計白當黑、虛實相生、有無相成、氣韻生動等一系列具體的理念。所謂『中國畫是哲學的』,就是這個意思。」范曾進一步舉例說,我的每一筆,都是書法用筆,它不僅是勾勒輪廓,更有抑揚頓挫,所以在我的畫中,最重要的就是線條和墨色。而書法用筆,恰恰構成了中國畫最基本的精神。
文化「走出去」 藝術家應更努力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范曾面前的小茶几上擺放着一幅微型對聯——「胸無罣礙行深般若,意絕貪嗔是大菩提」。「這是我最近剛剛寫的。『深般若』就是深層的智慧,『大菩提』就是真正的覺醒。這兩句話既講述了為人之道,也是藝術家應有的自我修持。」范曾說。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走出國門」的代表性人物,很多人以為范曾的藝術視野只聚焦於東方古典。事實完全不然。在談話中,范曾談到他對康德哲學的看法,對羅素、維特根斯坦師徒的理解,談及他與楊振寧有關科學的對話,還談及他對於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的態度。從古到今,從中到西,從人文到科學,從現代到未來,范曾的目力所及令人讚嘆,思域範疇令人震驚。
談及如何推動中國文藝「走出去」,范曾提出:「首先,我們要認真研究中西方藝術觀念的區別,然後用自己的本事,努力擴大這種區別,而不是縮小它。如果你與他們趨同,對方為什麼要欣賞你?甚至只會認為你的創作不如他們。所以我們要拉大差距,各美其美,才能贏得藝術上的尊重。」
近年來,從政府到社團,各方面都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做了大量工作。范曾認為:「這些工作很有價值,與此同時,藝術家個人也應該更加努力,積極地展示、宣傳中國的傳統詩教、古典繪畫和歷史音律,因為它們才真正代表我們自己的藝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