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在區區」接手屋苑收膠服務
先導計劃下周六結束 成本可減24% 增回收市場競爭性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0年起推行「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但礙於成本較高且與現行「綠在區區」計劃出現資源重疊,環保署昨日公布整合回收廢膠新安排。先導計劃於本月18日(下周六)結束,翌日將由18區「綠在區區」營辦團體接手先導計劃的屋苑塑膠收集服務,在屋苑提供「一站式」收集塑膠等9種回收物並確保下游妥善處理。環保署助理署長黃智華表示,市民的回收安排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可較先導計劃減少24%成本,同時可增加塑膠回收市場的競爭性,從而進一步擴大「轉廢為材」。他強調,新安排下不會出現「廢膠無人收」的情況,環保署亦會加強監察下游回收商,確保適合回收再造的廢塑膠均得到妥善處理,不會被直接送往堆埴區。●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俗稱「中央收膠」的先導計劃於2020年1月起在東區、觀塘及沙田3區推行,其後於2022年1月擴展至大埔、西貢、中西區、深水埗、荃灣及屯門6區。政府另於2020年底起逐步擴大「綠在區區」,目的是推動整體回收的公眾教育、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提升公眾對回收的信心,以及由2020年年底開始逐步在全港18區建立回收網絡,向屋苑提供回收服務,接收包括廢塑膠在內的9種回收物,與先導計劃在廢塑膠回收上有多方面的重疊,因此決定於本月18日終結先導計劃。
昔安排不理想 無膠都要出車
黃智華昨日解釋,先導計劃範圍很窄,只局限於處理東區、觀塘及沙田3區廢膠上下游回收及另外6區的下游回收,即先導計劃下3間營辦商到屋苑只回收廢塑膠,「綠在區區」營辦商又要再多出一輛車到屋苑回收其餘8種回收物,坦言「有時就算沒有回收物(廢塑膠)都要出車,明顯資源重疊」。
在新安排下,全港18區可回收物品都由「綠在區區」收集,再交由環保署核准的下游回收商處理,既能更有效善用公帑,亦可讓回收業界有開放的競爭市場,更符合公眾利益。
先導計劃以往向屋苑提供的所有塑膠回收服務不會受到影響,「綠在區區」營運團體更可與屋苑聯繫以提供更靈活的屋苑回收服務,同時收集塑膠和其他回收物,提升成本效益,估計成本可較先導計劃減少約24%。
黃智華指出,現時市場上有逾10間認可的下游回收商,強調即使取消先導計劃亦不會出現「廢膠無人收」的情況,惟個別回收商或要升級轉型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加強監察免廢膠被丟往堆填區
黃智華表示,現時不論先導計劃抑或「綠在區區」的下游回收商,均不可將廢塑膠直接丟往堆填區,環保署會在先導計劃完結後加強監察下游回收商,包括透過科技監控及突擊檢查等,確保廢塑膠均得到妥善處理,違反者可被剔出核准名單。
廢塑膠或因為雜質太多及運送過程中受污染等原因,先導計劃會要求處理塑膠的損耗率不得超過10%,將來未必設確實的損耗率,惟會沿用相若標準,環保署亦會繼續與科技公司及綠色回收產業公司等合作,研究如何將廢塑膠轉化成材料甚至高價值產品,例如環保磚及隔音裝置等,「其實雜質太多、難以轉廢為材的塑膠,亦可用作製作水泥的燃料,物盡其用。」
擬引入發牌制管制回收商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將於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生產者責任計劃共同法律框架的條例草案,一併引入發牌制度,管制塑膠回收商。
塑膠回收Q&A
問:取消先導計劃的原因?
答:先導計劃本身是過渡安排,且範圍較窄,包括只為「綠在區區」提供下游塑膠回收服務,不如「綠在區區」全面,亦造成18區有不同的上下游回收安排。在「綠在區區」運作已成熟下,是時候理順統一各區安排,提升效率及成本效益。
問:何時結束先導計劃?
答:先導計劃本月18日完結,翌日起由「綠在區區」營辦團體接手屋苑塑膠收集服務。
問:先導計劃取消後,對市民有影響嗎?
答:不會。市民可繼續將塑膠等回收物置於屋苑及「綠在區區」的回收箱內。
問:先導計劃與「綠在區區」如何資源重疊?理順安排後能減少成本嗎?
答:兩者都是由特區政府資助的回收計劃,而「綠在區區」可收集18區包括廢膠在內的合共9種回收物,並確保下游妥善處理,無需保留只局限處理3區廢膠上下游回收和6區下游回收的先導計劃。由「綠在區區」接手收集及處理廢膠的成本比先導計劃約少24%。
問:會否出現如先導計劃營運商所說,沒有價值的廢膠會變成無人理會?
答:不會。先導計劃結束後,「綠在區區」會為受影響的屋苑提供塑膠回收服務,包括低價值的雜膠。
問:先導計劃完結後如何為廢膠回收市場引入競爭?
答:該計劃下只有3家營運商,它們仍可參與競投「綠在區區」的回收工作,亦令市場上所有合適的塑膠回收商均可提供服務(現有超過10間),增加競爭。預期廢膠回收物將來的出路會更多、更廣,從而進一步擴大轉廢為材。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