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論事/修訂法例助力預製食品產業發展\李穎彰

  隨着預製食品在香港日益普及,它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以及相關部門對預製食品監管逐漸引起社會關注。透過系統性地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能夠有效保障公眾健康,更能鞏固提升香港在國際飲食界的地位。

  香港越來越多中式食肆採用預製食品,這種現象對食品透明度及消費者的信任構成影響。以我們經常進食的點心等為例,部分酒樓會在中央廚房大批量生產,冷凍保存後分發至各分店,再經加熱後供應。有的顧客誤以為點心是在酒樓廚房即場製作,但事實上,不少酒樓並沒有向顧客披露該店使用預製食品,導致顧客難以就其所食用的食品作出知情選擇。

  研強制性披露制度

  這種缺乏透明度的做法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更影響了香港「美食之都」的聲譽。為了重建行業責任感及恢復顧客的信任,筆者認為,政府可推行強制性披露制度。食肆在餐單內清楚標示食品是現場烹製還是預製食品,讓消費者能對其選擇的餐飲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儘管部分人擔心,有關措施或會導致顧客流失,甚至影響部分小型食肆,但其他行業的經驗顯示,公開透明反而能提升顧客的信任度。

  預製食品的影響不僅局限於食肆,還會影響學校午餐供應。學童的健康與營養需求理應成為政策制定的首要關注,然而部分學校在挑選午餐供應商時過分着重為低成本,選擇一些工業化生產的預製食品,而這些食品往往含有高鹽分、高脂肪及多種防腐劑,對學童的健康構成長期威脅。研究顯示,營養不良可能對兒童的身體發育和認知能力產生深遠影響。若這類食品在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繼續主導學校的菜單,香港下一代的健康將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可制定嚴格的學校午餐營養標準,明確限制使用添加劑,並要求學校提供更多以新鮮食材製作的健康膳食。對於依賴預製食品的學校,可規定其必須採購符合營養標準的產品,並進行定期檢查以確保遵守相關規定。此外,透明度亦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家長應被充分告知子女所食用食品的來源、加工方式及營養成分。為了減輕學校的財務壓力,政府可考慮提供財政補貼或其他激勵措施,鼓勵學校選用更健康的食品選項。

  現行《食物安全條例》為食品業務提供了一般性的框架,但對於預製食品的特定風險卻缺乏針對性規範。例如,預製食品在冷鏈物流、防腐劑使用及工業化加工過程中,均存在多方面的潛在問題,這些問題亟需透過更具針對性的法律及監管措施來解決。缺乏專門的監管規範,不僅可能引發行業內部的不公平競爭,更可能將消費者置於健康風險之中,帶來長遠的公共安全隱患。

  專門的法規將使政府能夠制定更嚴格的發牌要求,強制進行定期檢查,並推行透明度措施,以確保行業將公眾健康和消費者信任置於首位。儘管有人擔心更高的監管標準可能對小型企業帶來壓力,但從長遠角度看,這些標準能夠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推動行業整體質量的提升。同時,嚴謹的法律框架還能保護守法企業,避免受到不良競爭者的不當影響,從而提升整個食品行業的誠信度及國際形象。

  內地在預製食品行業的立法努力為香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教育部、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衞健委共同印發《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明確了預製菜的概念。同時,相關部門宣布計劃制定針對預製食品的專門立法,並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標準化產品定義、強制執行可追溯性機制,以及建立質量與安全基準。透明度亦是這項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要求企業必須清晰標示產品成分、營養信息及儲存條件,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食品安全。

  引入機制監控供應鏈

  香港可以參考並本地化有關措施。例如,引入可追溯性機制將使政府能更有效地監控供應鏈,確保市場上流通的產品符合質量標準。標準化的定義與安全基準則能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明確的指引,減少模糊地帶,並促進問責機制的落實。雖然香港的法律和監管環境與內地存在差異,但這些措施可以根據本地需求進行調整,同時與國際最佳實踐接軌,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及行業信任度。

  預製食品的普及是城市化、技術進步以及消費者偏好轉變的必然結果。然而,這一趨勢不可任其發展,必須以安全、透明和問責為核心原則,透過專門的法規加以規範。

  作為美食之都,香港既肩負責任,也面對挑戰和機遇,若政府能修訂相關法例,不僅能有效保障市民的健康,還能助力預製食品產業發展,並鞏固提升香港在國際飲食界的聲譽。

  報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