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觀世/牛丸新標準\梁 戴

  今年臘八,沒有喝上臘八粥,與同事在公司附近酒家打邊爐。點菜時,有同事一上來就點了兩碟牛肉丸,介紹稱這家酒樓的自製牛丸,肉足兼手打,彈牙多汁。果然牛丸搶手,晚餐期間,周圍的餐桌,「加一碟牛丸」、「來兩碟牛筋丸」的聲音此起彼落,酒樓大廳瀰漫着濃郁的牛肉香味。

  這讓我想起讀中學時,與同學一齊打乒乓球,一位祖籍汕頭的同學,說他家鄉的牛肉丸可當乒乓球來打,從地上一「彈」可達乒乓球桌那麼高。當時在場的一眾小夥伴咸不以為然,以為只是他「吹水」。工作之後,筆者曾到汕頭公幹,在老街目睹汕頭手打牛肉丸的製作過程,以及牛肉成丸後的彈力測試,才發現當初那位中學同學所言非虛,才知道過往在香港所吃的牛丸距離正宗汕頭牛肉丸,味道、口感的差別究竟有多大。

  就在今年臘八節前一日,新修訂的《廣東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汕頭牛肉丸(DBS 44/005-2024)》於一月六日實施,新標準明文規定汕頭牛肉丸中的牛肉含量必須超過百分之九十,或牛肉與牛筋總含量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比二○一六年的舊版標準,廣東省衞生健康委此次作出的新修訂,包括汕頭牛肉丸的定義、成分、標籤、包裝等多達十四項。

  若按照汕頭牛肉丸最新標準,香港街市、超市和餐廳所售的牛肉丸,恐怕大部分都未達標。根據二○二二年香港消委會對市面上六十款不同類型的肉丸所做測試,在當中二十款牛肉丸和牛筋丸中,只有七款檢出百分之百牛基因,十款牛肉丸及兩款牛筋丸檢出豬基因,而兩款含有豬及雞成分的牛肉丸樣本,並未對所含豬及雞成分作出標示。

  看來,在市面上芸芸牛丸之中,要找到正宗汕頭牛肉丸並不容易。期盼根據新標準生產和檢測的汕頭牛肉丸能早日供港,讓大家見識一下什麼才是「彈跳力」如乒乓球的「丸美」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