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藝群體展創造性 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有一股新興的文化力量正悄然崛起。從李子柒的田園牧歌,到微短劇的精彩紛呈,再到獨立演員、歌手及非遺工作室、民營文化機構等工作者的湧現……新文藝群體正以他們獨有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文化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創新與傳統交融的無限可能。●綜合新華社報道
去年是文藝界繁榮的一年,人們發現,一群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新文藝群體正在悄然改寫着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他們既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也非單一的網絡紅人,而是將兩者巧妙融合的創新者。隨着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新文藝群體在融合新技術、新需求的基礎上開闢了許多新的文藝領域。
多元創作滿足豐富需求
「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微短劇行業已進入轉型升級期,行業體量穩步增長。微短劇相關企業註冊量持續攀升,企業數量已突破8.3萬家。熱度持續攀升的背後,是從業者們把市場活力轉化為創作動力,是對微短劇「微而精」「短而美」的努力追求。
2024年,《重回永樂大典》《大力村超人》《我的歸途有風》等一批優質微短劇上線播出,憑藉精短敘事和充沛情感,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體驗。
「儘管『短平快』,但微短劇也應該表達對生活的新洞察與新觀點。」微短劇製片人劉子凡說,《我的歸途有風》通過對小鎮生活的細節刻畫,力圖展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美好和溫暖,與當下觀眾建立更密切的聯繫。
「文藝的多樣性和人民需求的多元性,決定了新文藝群體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吳華欽認為,新文藝群體更加接地氣、懂市場、有活力,能及時捕捉文藝發展信息、敏銳反映時代生活,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多喜聞樂見的作品。
短視頻平台上,朗朗上口的歌曲《小美滿》成為不少人記錄生活片段的背景音樂;藝術館裏,創意雕塑與先鋒畫作帶來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小劇場中,充滿煙火氣的脫口秀、相聲段子引人捧腹……
吳華欽說,作為新興文藝生產力的代表,新文藝群體數量規模大、類型分布廣、創作觀念新、藝術活力強,成為繁榮文藝發展、推動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
「技」「藝」融合激發創新
激昂的嗩吶聲中,白衣青年在翻騰間「變身」傳統神話故事中的英雄,身披金光騰空而起……這是國風變裝博主朱鐵雄視頻作品中的驚艷一幕。
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特效技術相結合,把經典人物故事融入當下時代價值,朱鐵雄的作品收穫了千萬粉絲的關注和喜愛,實現了正能量和大流量的雙向奔赴。
「互聯網賦予了當代青年更多的視角和表達途徑。」朱鐵雄說,自己從小喜歡傳統文化,腦袋裏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法。得益於技術的發展,他能夠將過去只存在於腦海中的想法和題材具象地展示和表達出來。「這種感覺非常美妙。」
科技為文藝創新創造、拓展了新空間,文藝則為科技可見可感提供了新場景。
沉浸式戲劇通過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打造「身臨其境」觀感;虛擬數字人與真人同台對唱,帶來震撼效果;線上直播方興未艾,各種藝術形式「雲」端競放……
細數這些漸成日常的文化體驗,其中飽含着廣大文藝工作者特別是新文藝群體的持續探索和耕耘。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彭文祥認為,新文藝群體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能夠主動適應技術形式、媒介手段、場景應用、業態發展等新形勢新變化,通過積極創新藝術形式、創作方式、活動載體、傳播手段等,促進多種藝術門類互通互融、推動新業態迭代發展,展現出當代文藝創作生產的新風貌與新氣象。
在賡續傳統中擁抱世界
以中國神話故事為背景,以古建築、塑像、壁畫等景觀為藍本,配樂大量採用古箏、缽、梆、鑼等民族樂器,融入陝北說書等非遺文化……2024年8月,首款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一經上線,便在全球掀起「黑神話旋風」。
「在品質、技術和圖像標準上,我們要用世界級的水平講一個中國故事。」《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說。
「悟空」出圈,也帶火了中國傳統文化。
一位美國玩家在社交平台上留言:「我一直期待中國在遊戲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中國的文化和神話是豐富的。我希望我們能看到更多這樣的東西。希望有一天能親自去中國看看。」
不止是遊戲。如今,越來越多的新文藝群體積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推出更多承載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產品揚帆出海,也讓更多的外國人愛上中國文化。
將傳統文化、非遺元素等與霹靂舞技巧相結合,中國街舞舞者的新創作品《常山趙子龍》《英歌魂》等,驚艷外國資深舞者;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網絡文學作家們持續推出相關優質作品,《慶餘年》等中國網文被收錄進大英圖書館;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帶着這一古老技藝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現黎錦之美。不久前,這項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我們懷有更深沉的文化自信,將自己珍視的東西以更適合的形式表達出來,就能得到海外受眾的認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亦高說,「當越來越多這樣的創作者和作品不斷湧現,我們的文藝就能更加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