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明末清初「考證學派」之爭

  明末清初之世,自顧炎武以歸納獨創的致用精神為研究學問作先驅開始,至乾隆、嘉慶年間惠棟、戴震等學者出現,使「考證學派」大盛。學者特尊這學風為「漢學」,以排斥已陷於末流之「宋學」。故此學者們往往又將「考據學」稱為「漢學」或「樸學」。

  漢學家非常推崇兩漢之經學,特別是賈逵、鄭玄、馬融等東漢經學,時興反宋、明崇尚義理的風氣,尤重視訓詁考訂。他們尋章摘句,進行一字、一義、一音的考據,所以「漢學」又稱為「考據學」。

  乾嘉時期的「漢學」,大體可分為吳、皖兩派。吳派以江蘇吳縣惠棟為首,而皖派則以安徽休寧的戴震為首了。但近代學者,每將惠、戴二人比較時,多認為戴學尤比惠學精深。例如范壽康在《中國哲學史通論》中,比較二人的治學研究方法,然後以戴勝過惠作結。

  此外,在《清儒學記》一書中,亦有指「惠派流於專固,戴派比較開豁,因之兩家成就,也就不同。惠派流風,不久即歇。」其實惠棟自祖、父到他,三世傳經,「其學尊古而信漢」,註經以詳博之長,主要著作有《周易述》、《易漢書》、《古文尚書考》、《九經古義》等。他認為「經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故古訓不可改也。」

  惠派以經學為綱領

  惠棟之學,「大抵以經學為綱領,以傳為條目;以周秦諸子為佐證,以兩漢諸儒為羽翼,信而好之,擇其善而從之,疑則闕之。」可知他是力求繼承漢代經師的「家法,其學好博而專聞。」(章太炎《清儒》)所以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要》說,他是純粹的「漢學」。

  不過,由於惠棟多致力於訓詁文字,於思想哲學上,就比不上皖派的戴震了。皖派的治學,不但信漢,且也疑漢,其學貴在「心得」。就是說,他們不但不會局限於掇拾漢代已有的經義,而且進一步去解決漢儒所不能解決理繹的問題,其功在精於考覈。

  皖派辯證看待漢學

  劉師培稱其學「長於比勘,博徵其材,約守其例,悉以心得為甚。」就是因戴震確立了一套自己的「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他認為「道」是可感覺的客觀實體,不同老莊程朱所言那麼神祕,甚至是條理法則,而是「恒賅理氣」的。在這裏就看到他揭示的「道」、「理」、「氣」三者的關係。

  他得出「理在事中」的理論,來反對程、朱的「理在事先」的定理,故他特別看重客觀事物的分析,並且肯定了人們正確認識事物及其規律的能力。由於戴震有一套學術思想作治學的支持理念,顯然比惠棟派一味崇漢信古而不論是非有分別。王鳴盛曾把兩派的學術特點概括為:「惠君之治經求其古,戴君求其是」是有道理的。

  另一學者錢大昕則指出,戴震的學問從惠棟處所得者甚多,但其影響力卻又過之。二派不同之處,在乎惠氏求其近「漢」,戴氏求其近「實」。在比較二者之學,又以章炳麟之分析較為詳細。他說惠「學好博而專聞」,戴則「綜形名、任裁斷」;惠「篤於專信,綴次古義,鮮下己見」,戴則「分析條理,皆縝密嚴瑮,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由此看來,章氏言下之意已說戴氏之治學精神,勝過惠氏了。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