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影視劇復現古人生活 年節充滿煙火氣

●百姓年節時會飲屠蘇酒。圖為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局部)。 網上圖片
●百姓年節時會飲屠蘇酒。圖為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局部)。 網上圖片

  每次看到一套出色的古裝電視劇,便會有想穿越到這個朝代的幻想。而歷朝歷代,最令我嚮往的則非宋朝莫屬。

  近來在看一套名為《清明上河圖密碼》的電視劇,故事本身以不同的懸疑案件為主線,看似與一般的偵探劇情無大分別,實際上這套劇最吸引人之處也非其劇情的鋪排,而是把清明上河圖中的情景及宋朝的文化習俗一一呈現出來,使人更想去探知這個朝代的點點滴滴。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兼備大俗與大雅,是一個充滿幸福感的時代。那時的人們可以研習「四藝」,燒香點茶、掛畫插花,追尋一份風雅與詩意;也可以流連在瓦肆、市集,看戲遊玩,體驗濃濃的市井煙火氣。

  宋人對於生活品質、文化娛樂的追求與現代人並無太大差別,甚至現今的新年習俗很多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活色生香的各類年俗既有市井之中的人間煙火,又有朝堂之上的盛大莊嚴。

  臨近春節,不如就讓我們一同了解一下宋人是怎樣過年的?

  宋人重視過年,因為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在自然節律的更替之際,人們一方面盤點一年收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儀式習俗寄託對來年風調雨順的期盼。而平民化、商品經濟的發展,更將宋朝新年的熱鬧氣氛推向高峰,與民同樂成為時代主題,勾欄、茶館、酒樓等娛樂場所應接不暇,曉市、夜市、商舖不再拘泥於時空界限……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投入到這場舉國歡慶的盛事之中。

  宋朝人的新年,沒有手機、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產品,但有各式各樣全民參與的儀式活動,街頭巷尾琳瑯滿目的年貨商品,還有絡繹不絕的遊人、沿街叫賣的商販,歡愉的氛圍中洋溢着濃濃的年味。

  那麼,宋人的年俗究竟有多講究?祭灶神、鞭春牛、大儺儀、五辛盤、屠蘇酒、大朝會、觀百戲、賞花燈……

  宋朝過年從臘八開始

  現代人過年通常是從除夕開始,而宋人的年節儀式則要早得多。臘八時節迎來農閒,年味的第一縷香便從一碗「七寶五味粥」飄來。辛苦了一年的人們此時紛紛鬆下一口氣,進入年末盤點和年貨的籌備。

  我們現在熟知的「小年」在古時又稱「交年節」,在這一天,宋人或用「祭灶糖」(民間傳統習俗的一種,在每年臘月廿三那天祭灶王,人們會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關東糖供奉,有在灶神升天到玉皇大帝那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或以「醉司命」(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完成祭祀,恭送灶神。此外還有一個頗類似西方「萬聖節」的習俗,叫作「打夜胡」,貧民乞丐扮作神明鬼怪,在街巷中敲鑼打鼓、振振有詞,稱要幫助大家「驅疫逐鬼」,為了圖吉利人們往往都會不吝施捨。

  除了過「小年」的這些習俗外,宋朝的除夕和元宵也非常熱鬧,下一次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宋朝過年的熱鬧氣氛吧!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