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宋朝流行相撲 男女爭當「相撲明星」
![●《水滸傳》中的燕青是相撲好手。圖為戴敦邦繪水滸人物譜之燕青。 網上圖片](https://dw-media.tkww.hk/epaper/wwp/20250109/TXT_JPG/a15c.jpg)
近日無意中迷上了一套內地剛放完的電視劇。它的主題是《清明上河圖》,但實際上卻是借題發揮,寫宋代的破案故事。不過,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全劇精緻的宋代布景、道具和人物設定已足夠讓我晚晚認真追看。
記得某一集中,主角去了宋代勾欄瓦舍裏觀看「相撲」,我想這可是個好題材,因為不少人都不知道,原來今日仍然流行於日本的相撲,其實早在宋代已經是「市民」、「閒人」的重要娛樂。(按:勾欄瓦舍是宋代民間的娛樂場所。)
高手可領軍職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卷二十《角觝》指出:「角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雖然相撲是老百姓日常的娛樂活動,但是在朝廷中也是十分流行。據吳自牧軍中的「例用左右軍相撲」,謂之「內等子」,並且會在重要的節慶的御宴上表演。而其中能力高強者,更會被授以軍中「充管營軍頭」之職。
軍中的相撲技術含量很高,是朝廷練兵的一種方式。至於民間相撲,則娛樂甚強。吳自牧說「瓦市相撲者」(瓦市即瓦舍),會先安排「數對」女生打幾場,目的是吸引路人停駐觀看。待有一定觀眾後,主辦單位便會安排「膂力者爭交」,上演重頭戲。當時相撲風行,所以全民也在「造星」;男的,有「賽關索」、「赤毛朱超」、「楊長腳」;女的,有「囂三娘」、「黑四姐」(這個「黑四姐」也在電視劇中出現,我看到不禁會心微笑)。
浪子燕青尤擅相撲
說到宋代相撲,當然不能不說《水滸傳》「梁山一百零八好漢」裏的「浪子燕青」。燕青,在小說中又號「小乙」,以外形俊俏、姿質風流,且精通相撲見稱。在《水滸傳》裏面,也稱相撲為「小厮撲」。「厮」,即是相互之意,厮撲自然就是相撲。
在《水滸傳》七十四回中,燕青道出了他相撲功夫的訣竅:「不怕他長大身材,只恐他不着圈套。常言道:『相撲的有力使力,無力鬥智』。」因此,即使面對着「黑旋風」李逵,燕青也毫不怯懦,而且更以一身相撲技藝,打得李逵貼貼服服。
在七十三回中,李逵拿着一雙斧頭衝向城門,氣勢洶洶,卻被燕青「抱住腰胯,只一交個腳捎天」。李逵是書中的「殺神」,但半分也奈何不了燕青。只要李逵不隨燕青,燕青的「小廝撲手到一交」,李逵便倒下。這個「殺神」因「多曾着燕青手腳」,從此就怕了他,「只得隨順。」
燕青是李逵人生「唯二」剋星(另一個是「沒面目」焦挺,也是相撲高手)。燕青的「相撲」技藝不只是打門外漢強,對着行家也一樣虎虎生威。在七十四回中,燕青便鬥智不鬥力,運用了「鵓鴿旋」絕技,把「揭諦儀容,金剛貌相」的相撲高手任原摔倒。
相撲除了是宋代的競技遊戲,其實也是當時的「賭撲」工具。說來話長,下次再談。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