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愛國正好時

  黃國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讓市民深刻認識與民族、國家密不可分的關係,就是上佳的愛國主義教育。今年是省港大罷工10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和東江水供港60周年,弘揚愛國正好時,透過舉辦紀念活動,有利於激發市民大眾的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

  三起重大歷史事件,是兩地血濃於水的見證,都有工人、工會參與其中。率先參與到省港大罷工的工人,是在1922年取得罷工勝利的香港海員,其後洋務、汽車、搭棚等各行各業工人相繼響應,先後有20多萬人加入到罷工行列,佔當時香港總人口約四分之一。歷時16個月的罷工喚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沉重打擊英帝國主義,還迫使港英當局減少對在港華人的歧視壓迫。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不少在港民眾和工人毅然返粵,加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當中便包括工聯會會務顧問、現年101歲的潘叔(潘江偉),還有他的40餘名上海籍印刷工友。抗戰九死一生,潘叔左腳中了三槍,留下永久傷患,數年前更因傷口感染要切除左小腿,而與潘叔一同參與抗戰的工友,只有一人在戰後取得聯絡,所以潘叔經常提醒,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先烈的偉大犧牲絕不能忘。

  今天很多人提到東江水只談水價,卻不知祖國的無私付出。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水荒最嚴重時,每4天供水4小時,百業癱瘓,民眾面對的豈止生計問題,還有生存問題。時任工聯會會長陳耀材致電當時的廣東省省長陳郁,建議引東江水來港,最後上報到中央,獲周恩來總理特批巨款3,800萬元,動員全國水利工程人才開展東深供水工程,從根本解決水荒問題,香港才有穩定環境吸引外資,蛻變成東方之珠。

  近日,工聯會推出了「愛國工運線上虛擬展覽館」,設有愛國工運展廳和國情教育展廳,內容豐富多彩,推薦給大家。然而,要保育好珍貴的愛國工運歷史,單靠民間力量並不足夠。例如為「兩航起義」在啟德新區豎立紀念碑,批地設立愛國工運歷史博物館,還有錄取和保存口述歷史,都需要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繼去年為香港海員大罷工在中山紀念公園立說明牌,希望政府再接再厲,繼續弘揚好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市民對國家、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