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團結一致應對挑戰 勿偏狹理解「愛國者治港」\卓 銘
香港現時面對各種發展挑戰,需要各界目標一致團結應對。但近日卻有人意圖「帶節奏」,將矛頭對向「愛國者治港」原則,撰文聲稱立法會「對於所有發展計劃,幾乎都會義無反顧地支持」,並進而引申至特區政府失去應有的制衡、監察及判斷空間云云。抱有這樣觀點的人,要麼是刻意誤導,要麼是偏狹理解。香港的發展,正正因為落實了「愛國者治港」才有今天繁榮穩定的局面,不正視這一根本變化,反而歪曲事實,對香港有何益處?
自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特區選舉制度、區議會制度得到完善後,香港在制度機制上保障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全面準確落實。但需要強調的是,「愛國者治港」是一項政治原則,落實這一原則不代表所有現實問題都會自然消失,也不等同包括立法機關、司法機構在內的「治港者」,都要對政府的所有政策或發展計劃無條件支持。
在2021年7月的「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夏寶龍主任對於「愛國者治港」,以及管治者提出了具體的定義和要求。他指出,「愛國者治港」要確保選出管治能力強的堅定愛國者。並強調「管治好香港絕非易事,沒有點真本領是不行的,管治者肩負的擔子更重了。能不能始終把握好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大方向?能不能堅守為民情懷?能不能破解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鞏固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能不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香港更好發展?這些都對管治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僅要愛國愛港,還要德才兼備、有管治才幹。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要想幹事,還要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
政府繼續受立法會監督
這段說話的意思很清楚,愛國僅僅是作為管治者的「最低標準」,管治者不但要愛國愛港,更要德才兼備、有管治才幹,要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因此,如果說愛國愛港就意味着必須對特區政府一切決定和施政「say yes」,明顯是大錯特錯。
事實上,雖然香港的政治制度是行政主導,但要說政府完全不受監督、不受制衡,根本與事實不符。就立法會的情況來說,議員們絕非無條件支持政府。比如說最近不少人關心的財赤問題,不少議員就尖銳地指出各種質疑,包括政府開支及編制問題;就算是北部都會區這些大型發展項目,許多議員也提出各種建議,包括放慢造地,將工程分期推行。如果議會真的無條件支持以致政策無法止蝕,那為何去年的垃圾徵費,政府又選擇順應反對意見暫緩計劃?
有人在文章中聲稱,如今香港「代表諮詢式政治和議會政治不復存在」,這更是無視基本常識和客觀事實的結論。如果其言論成立的話,那麼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政府又何需頻頻會見各界代表收集意見?現時議會內的各種質詢、答問又如何會存在?
說到底,有些人的思維仍然停留在2019年之前,仍然將反中亂港政客的「極端對抗」視為行政立法關係之必然。說到底,他們懷念的是「無底線否決議案」、「無底線拉布」、「無底線暴力衝突」,然而,這又豈是香港市民所願見的、又豈是香港發展所需要的?
中央多次強調,「愛國者治港」是搞「五光十色」,絕不是要搞「清一色」。「愛國者治港」的最大目的,其實就是把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之外,以免立法會如過去一般,變成反中亂港分子的政治工具,更遑論變成顛覆國家政權的「武器」。「愛國者治港」之下,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仍能有不同意見,更能有不同立場,關鍵是要尋求最大共識和包容。
勿混淆視聽歪曲客觀事實
絕大多數人都應該知道,要求管治者必須愛國,香港並非孤例。比如美國,要求所有官員,包括總統、副總統、內閣成員,上任前必須宣誓支持並捍衛美國憲法,反對所有美國內外之敵人,如任何人拒絕宣誓,最嚴重可能喪失就任資格;英國亦有要求公職人員必須效忠英國君主,不得背叛英國。那難道說這些年來美英國內各種問題,也是因為「愛國者管治」從中作祟嗎?
無可否認,現在香港的發展面臨各種問題,這既有內部長期積累的因素,也與外部政經形勢動盪密不可分。要正視這些問題,行政立法就必須攜手合作,共同努力尋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香港推動產業轉型的新思路新思維等等。
而對於個別官員或議員,社會的確或多或少不乏批評,但着眼點也應該放在提升管治水平或完善績效指標,而不應偏狹解讀「愛國者治港」,並將之幻想成一切問題的成因。
未來數年是香港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時候,更需要社會各界團結一致,拚經濟謀發展。各人有不同意見本是稀鬆平常之事,但即便如此,也應該認準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不是虛空打靶,錯將矛盾放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之上。這不僅是對香港未來有害無利,更是在開歷史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