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過來人與「混過來人」\胡一峰

  兩個月前,在新清華學堂看了新版黃梅戲《天仙配》。七位仙女在天庭觀看人間盛景,小妹對董永心有所屬,春思萌動,大姐勸她:我也是過來人。這時觀眾們都笑出了聲。估計是「過來人」引發大家遐想。在地方戲中,還有張四姐、張五姐下凡嫁人的劇目,四姐、五姐即七位仙女中的老四和老五,而玉帝據說姓張,卻從沒聽說張家大姐有下凡的經歷,下凡劇裏亦無大姐夫一角。但大姐既自供是「過來人」,至少是有過下凡念頭的,或礙於長女的榜樣身份沒有變現罷了。

  事非經過不知難,「過來人」的經驗很寶貴。打開「小紅書」、「豆瓣」,最受歡迎的內容是過來人提供的經驗,考研、留學、相親、求職、生產、育兒,家內家外,職場情場,時時處處需要過來人的指點。

  而網上還有「混過來人」一詞,指的是對人生抱定「混」字訣的那群人,混學校、混工作、混日子,混一輩子。記得一百多年前,魯迅先生在《隨感錄》裏寫道:「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裏轉。轉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他這裏的「轉」大約相當於「混過來人」的「混」。「混過來人」可提供的經驗只一條「千萬別和我一樣」。

  當然,過來人的經驗雖多,卻未必全部適用。沒有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也沒有兩個人能對一條河流產生同樣的感受。小馬過河的寓言講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尤其是在互聯網化的社會,「過來人」經驗多如牛毛,無數人都在勸你「聽勸」。要不要聽這些勸,聽誰的勸,反成了最大的難題。回到《天仙配》吧,不僅七仙女沒有聽過自稱「過來人」大姐的勸,連四姐、五姐也都沒聽,前赴後繼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是啊,與其抄「過來人」的作業,不如自己當一次過來人。